• 陈小翠:闺秀才情似水 留做千秋佳话
    在一张洁白淹润的纸上,钱塘才女陈小翠写下《为郑逸梅先生画花鸟占题》:“微禽身世可怜生,风雨危巢夜数惊。借得一枝心愿足,夕阳无语自梳翎。”
  • 敦煌遗书中的汉藏文化交流
    ​作为我国文化悠久、影响广泛的两大民族,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敦煌遗书中多达上万件吐蕃统治敦煌地区留下的汉藏文佛教典籍、官私文书、诗文、账目、杂抄等,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早期交流的具体情形。
  • 那么多汉宫图,乾隆帝最爱哪幅?
    时隔8年,宋代佚名画作《汉宫秋图》再次现身北京保利拍场,以1.242亿元(含佣金)拔得2018年春拍头筹,创本季古代书画最高价纪录。虽然比上一次的成交价1.68亿元略低,但不妨碍它在亿元俱乐部中的地位。当年那位佚名画家提笔作画时,恐怕没有料到千年后自己的作品竟会频繁受到拍场青睐,掀起亿元风暴。
  • 《礼器碑》的经典性
    《礼器碑》历来为古人所推崇,(明)郭宗昌《金石史》说:“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郭氏从“古雅”“结体”“传神”等方面给予了此碑最高评价。
  • 薛海涛:一星如月看多时
    薛海涛出身书香门第、收藏世家、艺术世家。其曾祖父薛寿山是著名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古玩鉴赏家、收藏家。爷爷薛满堂曾在故宫博物院任职,在艺术品鉴赏、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造诣颇深。受薪火相传之势,薛海涛5岁开始跟随爷爷练习毛笔字,8岁学绘画,12岁练雕刻,16岁学篆刻,他不仅从小饱受良好艺术氛围沁润,更是在言传身教、严厉管教之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 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观念下的丢勒
    今年上半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艺术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除绘画作品外,还展出了许多精美的珠宝、服饰、兵器等藏品,从艺术、文化、政治、生活等不同角度为中国观众全面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面貌。
  • 300余幅先锋美术佳作亮相中国青年美展
    第五届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在太原美术馆开展,该展自1957年举办以来已走过近60个年头,是国家级的综合大展。
  • 中央美院复制明代《法海寺壁画》巨制震撼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宗教绘画高研班作品展”23日在中央美院教学展厅开幕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