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陈忠实和“春柳文学社”

日期:2024-01-29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著名作家陈忠实逝世已两周年了,作为校友,我十分怀念他,特别是他在母校西安市34中创办“新芽”墙报和支持“春柳文学社”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眼前。

上高中时,我们年级的几名文学爱好者创办了“春芽文学社”。我校位于灞河之滨,那里碧柳成荫,每到春季,柳芽葳蕤。我们将文学社起名“春芽”寓意着文学爱好者像春天的柳树一样起根发芽、茁壮成长。春芽文学社不定期出版“春芽”墙报,图文并茂,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1959年,我毕业离校。

陈忠实是1959年考入市34中的,经过多年的阅读和写作,上高二时他的文学创作志向基本形成。由于喜爱文学、却又总是找不到创作的门路,于是他和同学常志文、陈鑫玉三人共同创办了“摸门小组文学社”。成立文学社的同时,他们决定出版“新芽”墙报,之所以定名为“新芽”,是取“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含意”(陈忠实语)。“新芽”墙报是纯文学的阵地,发表文学社和喜爱文学者的散文、小说和诗歌。在创刊号上,陈忠实发表了他的散文《夜归》。时隔四年,此文经过他反复修改,于1965年春发表在《西安晩报》上,不过题目改为了《夜过流沙沟》。后来,陈忠实先生离开了母校,可文学社却薪火传承。

正是“新芽”墙报,为陈忠实先生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让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文坛。他的小说、散文常见诸报刊,多篇文章获得奖项。1982年他正式调往陕西省作协任专职作家。1985年,市34中的杨光玮和周莲舫老师代表文学社给他写信,邀请他回母校给文学社师生开办文学讲座,并辅导写作。陈忠实先生在回信中说:“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对于文学爱好者大有好处,我如果能起到一点作用,是义不容辞的……如时间合宜,自无不可。”不久他便回到母校,和文学社商量将文学社更名为“春柳文学社”。“春柳”比“新芽”更加成熟,一年四季,灞水两岸柳丝摇曳,充满生机。陈忠实还亲笔为文学社所办刊物题写刊号“春柳”,“春柳”一直沿用至今。

陈忠实非常支持母校“春柳文学社”的活动,只要“春柳文学社”邀请,他必到。他的《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他比过去更忙碌了。然而,百忙中,他不忘培育他的母校,也不忘爱好文学的校友。他多次回母校给“春柳文学社”及文学爱好者开办文学讲座,讲《白鹿原》的创作经过、人物描写、写作特点等等;并给“春柳文学社”的师生赠送签名的著作《白鹿原》和他撰写的《创作感受谈》;还和“春柳文学社”师生座谈交流,辅导他们写作。学校要给学生和春柳文学社开辟一个阅读、活动的场所,周改群老师找到陈忠实,请其题写牌匾,陈忠实先生真诚地说:“我的毛笔字不适合写牌匾,不好看。”但没过几天,他还是托人将写好的“学生活动中心”几个字送到了学校。

“春柳文学社”越办越好。从“新芽”到“春柳”50多年了,由最初不定期的墙报形式,变为刻版油印定期刊发,到现在成为彩印的刊物,涌现出一批文学爱好者和一篇篇让人喜闻乐见的好文章。“春柳文学社”成员陶亚红(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经常请陈忠实先生指导、点拨她写作,渐渐地成为写作能手,作品常见于网络和报刊。陶亚红说:“我的成长得益于春柳文学社,更离不开陈忠实老师的指导。”

陈忠实的“新芽”墙报和“春柳文学社”自创办以来,为师生搭建了文学心灵自由飞翔的平台,它就像浩瀚夜空下一颗璀璨的明星,像满园绿色中一株光彩夺目的花朵,几十年来生生不息,在辉煌的岁月里走向永恒。

陈忠实先生走了,但母校的“春柳文学社”这棵“春柳”却愈发花繁叶茂,它传承着陈忠实先生的精神和他对文学、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原文载2018年5月27日《西安晩报》)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