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理论探讨 >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 名家解析

建党精神的时代意蕴、内在机理与弘扬传承

日期:2023-10-20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苏玉波 刘婷婷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七一讲话中提出建党精神是一种历史必然。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奋斗史中,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建党精神是理想信念和中国共产党优秀品质的统一,突显了先进性、担当性、革命性以及人民性的特征,准确把握建党精神的时代意蕴,明晰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文化根基、理论来源以及现实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从弘扬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着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落实、从弘扬建党精神方式中创新,在培育筑牢青年“红魂”中赓续党的血脉,使建党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继续发挥精神伟力。

关键词:建党精神;科学内涵;内在机理;弘扬传承;现实依据

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建党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建党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以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传承与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使建党精神为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党精神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建党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指出建党精神是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明晰了建党精神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境遇中分析事物的本质,才可以明辨其中价值。

(一)内在价值

建党精神在建党百年之际明确提出,首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嘉兴南湖的小船到今日东方的巍巍巨轮,从筚路蓝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益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回了尊严,也赢得了国际地位。1956年,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积贫积弱的中国需要从农业国尽快转变为一个工业国,追赶时代发展的步伐,苏联解体,中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更是解决了中国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中国用百年的实践有力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我们必须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

其次,建党精神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同各民主党派结成了人民民主的统一战线,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向来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共同推动国家政权的建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的建设与改革中成为保障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正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凝聚起中国发展的巨大力量,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组织基础。

再次,建党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的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我国的航天事业、海洋军事和卫星导航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与20世纪初不可同日而语,今日的中国不但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推动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不断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探索包容并蓄的发展之道,成为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重要大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建党精神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历史任务;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作为无限追求;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更是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成为永葆中国共产党执政

活力的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取得胜利,都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建党精神作为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刻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本质属性

建党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党的理想信念、遵旨原则、精神品质以及政治立场和人民情怀的统一。建党精神坚守了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接续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传承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意志品质,厚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人民情怀。

其一,建党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理想信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是党的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首先,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持续发展的胜利,因此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首要条件仍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一次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建立在每个人自由的发展的基础之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是人民幸福的终极目标,而追求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从成立起就坚守的初心使命,因此广大党员要在建党精神的引领下,继续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砥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二,建党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原则和优秀精神品质。一是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重申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共产党经过百年实践检验,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人民需求,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方,而建党精神正是对中国共产党遵旨原则的深度凝练以及集中表达。二是在百年的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品质,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建党精神是党的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是党继续发挥优秀品质的精神指南。

其三,建党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人民,用站在人民的立场强化党的政治意识,从人民的立场把握政治大局,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际关系重构,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面对新挑战,需要继续坚持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升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人民立场,用英勇斗争,攻坚克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伟大激励作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上,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突出特征

一是先进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深刻体现出党的先进性特征,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守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具有先进性。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准确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下一阶是社会主义的事实,不但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二是用百年发展实际有力的批驳了福山的“社会终结论”,用历史实践雄辩了社会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符合历史规律,有着巨大生命力的社会形态。

二是担当性。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深刻体现出党的担当性特征,首先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代表的是劳苦大众的利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政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就承担起为人民谋利益的重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值得信赖的党组织。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用行动再现着党对人民的承诺。不论是早期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拿人民一针一线,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再到改革开放后面对自然天险,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到新时代新冠疫情等,在天灾面前,中国共产党更是体现大党的担当和使命,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党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民众,始终体现人民就是一切的理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使命。

三是革命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深刻体现出党的革命性特征,20世纪初的中国四分五裂,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亡国之灾,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义勇的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小资产阶级,也不是改良的封建地主阶级,而是要彻底推翻人民头上两座大山的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者。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用钢铁般的意志筑起新中国的铜墙铁壁,据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正是党的革命性使共产党在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薪薪之火,仍以燎原之势取得革命的胜利。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仍然需要革命性,需要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精神需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筑起新时代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速通道。

四是人民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深刻体现党的人民性特征,人民是中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走到今天的,从革命为了解放广大人民,到建设为人民解决温饱,再到改革开放让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新时代人民的底气硬起来,始终都与人民直接相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中国几千年的贫困顽疾,“八年时间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向着共同富裕又迈进历史的一大步。

二、建党精神形成的内在机理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世界瞩目,背后的奥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奋勇前进,在于党的精神为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力量,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和形成机理。

(一)历史逻辑:近代以来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的经典方法。从历史视角去考察,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其一,诸多政党都未能救中国,中国陷入思想、组织混乱,方向目标迷失的困境中奠定了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基础。因错失工业革命机遇的中国在清末成为任人宰割的板上鱼肉,带着八国联军侵华的屈辱,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各种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综其数目,殆达三百有余,是为民国政党林立时代”。但无论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或是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救中国,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呐喊,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

其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坚船利炮也迫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因此带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继而迫使中国市场逐渐被打开,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中外的工厂日渐增多,工人随即增多,工人阶级是不同于其他阶级,工人阶级因其的性质而更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工人阶级饱受资本家的压榨急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其改变命运,因此工人阶级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的广泛传播后,中国许多仁人志士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新青年》等杂志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这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人民广泛的呼唤下,且在具备阶级基础和理论基础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顺势而生,成为解救人民脱离苦难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宗旨,得到了当时无数为国忧心,有志之士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成为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建党精神作为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刻体现了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

精神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种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均要受到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植于人民内在的价值观念中,成为人民精神品质的内在要素,建党精神的形成正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养分,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传承与弘扬。

一是“修身致道”的价值追求。“修身致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的做人准则。从《论语·里仁》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到《朱子集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安死,无复遗恨矣。”无不体现出中国对道的追求,而此处的道正是真理,中国历来有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滕王阁序》所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论语·泰伯》:“安贫守道”等又充分体现古人对志向的不懈追求,更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去实现自身的理想。文化是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脉相承,是具有深厚文化基础支撑的精神表征。

二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汉书·枚乘传》所言“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亦如《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是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百年的风雨征程中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矢志不渝。党始终以建党的初心使命努力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奉献意识。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到《墨子·天志上》所说“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再到《汉书·石显传》:“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重义轻利是中国人民为人处世之本,见利思义的美德一直是中华民族坚守的原则。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完全吻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义利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正如夏明翰所写“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中国共产党人用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信念捍卫着心中的“大义”,成就了中国最壮丽的事业。

四是以民为本的传统政治理念。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历史遗产,如《荀子·王制》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尽心》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左传》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本思想伴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同时民本思想的内涵也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始终。进入新时代,共产党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继续用不负人民的追求诠释民本思想。

(三)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经过百年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和“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中国崛起的经济和国际地位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

其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看待所有事物所遵循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凝练,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体现。建党精神作为提升中国党员干部政治成效的精神引导,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作用,持续激发党员不断奉献的动力之源。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两个必然为共产党社会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地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后来被广泛总结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剩余价值学说为“两个必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正如“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支配自己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因此,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初心使命,对党绝对忠诚,继续用建党精神引领社会现代化建设。

其三,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学说奠定中国共产党人民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没有特殊的利益,因此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所做的一切努力奋斗最终都是为了解放自身,这一过程中,共产党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也必然首要是解放广大人民,实现人民的梦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能够绝处逢生,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四)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多元化发展,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要素更加综合,任务更为艰巨的时候,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继承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血脉,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政治智慧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其一,建党精神为新征程中党的建设提供历史依据。新的历史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党要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规诫作用,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党的廉政建设是保证人民始终拥护党的领导的关键所在,积极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使共产党员时刻都能经得起人民的考验。其次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引领作用,助力党员干部树立崇高理想。崇高的理想是共产党员努力奋进的不竭动力,也只有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的住各种考验与诱惑,形成历史自觉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再次,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保障护航作用,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要顺应历史规律和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增强自我革命的能力,不断的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作用,使党员干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不断提升执政能力的自觉。

其二,建党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具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把好意识形态和建设发展方向之舵,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经验胜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舵手,继续带领中国这艘巍巍巨轮驶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建党精神给予中国现代化建设强大的信心。建党精神是百年实践的思想共识,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自觉生成的时代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经过理性培育的群体意识。百年实践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创造奇迹的坚强政党,是值得人民信赖的政党,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有信心在建党精神的滋养下完成新的不可能的任务。

其三,建党精神为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方向指引。首先,建党精神深刻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论提问,对党“从哪里来”作出了明确坚定的回应,也对“到何处去”给予了划时代的历史交代,并指明了党百年奋斗的一个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建党精神为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凝聚起强大力量。一是凝聚起9800多万党员的力量,使党员干部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继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建党精神凝聚起民众的磅礴力量。建党精神增加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进而更加坚定的拥护党的领导,听党指挥跟党走,因而在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建党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党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建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共产党员深入的掌握并彻底入脑入心,才能将建党精神转换为物质生产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继续传承与弘扬建党精神,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一)从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着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特定阶段的意识的总和构成精神文化,因而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总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质,但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一阶段的精神又是一脉相承,交融互通的。精神谱系涵盖面广,涉及内容丰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党精神是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通过把握建党精神在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与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传承弘扬建党精神。

其一,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的根脉,推动完善党的精神谱系发展。从精神的命名来看,有以地名命名的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也有以人名命名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也有事件命名的“长征精神”“西迁精神”,而建党精神的命名凸显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心骨。从历史时间来看,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起始源头。从建党精神内容来看,建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主动把握承担历史任务,充分体现党的原则遵旨和理想信念,构筑起了精神谱系的基本框架。建党精神作为精神谱系的源头,贯穿于每一阶段的精神之中,因而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的核心,在整个精神谱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其二,充分发挥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感人故事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精神谱系中每一种精神的个性的地方,与此同时,每一种精神也都有着互联互通的价值意蕴,因此,充分尊重每一种精神的个性所现,也深度挖掘精神谱系中共性的东西。每一种精神的背后都是由先进的代表和典型的实践构筑而成,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每一种精神主体已经被人民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充分借助典型实践主体示范引领作用的广泛性群众基础,在每一种精神与建党精神的共性上弘扬与传承建党精神,也只有建党精神受到党员和人民的广泛拥护时,建党精神才能发挥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

其三,准确把握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建党精神是一种总体的精神”“是一种总体意识”,它不仅包含着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精神,同时,建党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党的宗旨原则的统一,因此建党精神为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普遍原理和基本准则。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党的创建和发展是一件整体性的时代事件,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的大工程,建党精神始终贯彻于这一过程,因此建党精神具有整体性。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具有局部性的特征,是一种阶段性事件的精神凝练,也是具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精神的精准表达。因而充分发挥建党精神“总体意识”的作用,继续赓续党的红色血脉。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落实

精神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任何意识形态都脱离不了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认识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认知继续深化人的认识,如此形成的意识形态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建党精神要在实践中去传承与弘扬。

一是要在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去认识与传承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实践的凝练与总结,要让建党精神发挥出更持久的作用,就必须使建党精神再回到实践,只有在党员生动的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建党精神才能切实有效的转换为生产力,产生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因此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的作用,不能只谈建党精神的理论,而是要让建党精神成为党员干部的内在品性,将建党精神内化于心,真正转换为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弘扬与传承建党精神,使其成为长在实践,作用实践的伟大精神力量。

二是要深化党员干部的“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意识。要弘扬传承建党精神,就要更加坚定的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四个自信”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国防、外贸储备等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人民生活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道路,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四个伟大”持续创造着中国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三是从共产党员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落实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首先共产党员要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建党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领悟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内在逻辑与深远立意,从建党精神的根本上把握建党精神,能够深刻体悟新征程中建党精神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能够深入贯彻落实建党精神,将建党精神真正的内化为自身工作的动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源,彻底的转换为改造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力量。再次是形成传承与弘扬建党精神的自觉,主动地向先锋模范学习,在自身对建党精神学习的同时也向同事、朋友以及家人和社会组织宣传建党精神,使自己成为弘扬建党精神的主力军,并争取在弘扬建党精神过程中成为建党精神的形象代言人。

(三)从弘扬建党精神的传播载体与方式中创新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建党精神的弘扬和传播也要顺应信息传播的规律,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建党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要充分发挥网络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创新建党精神弘扬的方式和方法。

一方面,创新建党精神的话语宣传内容。首先在建党精神根本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宣传的表达内容和方式融入时代元素,充分考虑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与偏好,用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方式加以引导和宣传,将宏大严肃抽象的宣传方式转变为亲民具体的方式,如通过讲好党员身边的故事,切实拉近党员与建党精神的距离。其次建党精神的宣传弘扬要灵活应用网络语。“热词”“潮词”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的缩影,集中的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是特定时期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应用“潮词”“热词”来宣传建党精神,有利于扩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再次是评选弘扬建党精神的模范代表,以点带面,形成弘扬传承建党精神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创新建党精神的宣传方式。其可通过打造社会大型党建公共讲座、电视节目,汇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资源共享,对建党精神进行多角度切入、全方位打通多领域对建党精神的认识,除了用传统的电视、报刊等方式弘扬建党精神,更要用网络媒介宣传建党精神。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数据分析,采取灵活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宣传,如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组织的进行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力求不做无用功,坚决杜绝空、大、泛的形式宣传。其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鼓励引导专家学者进驻短视频,将建党精神的意蕴时代价值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给民众,通过以转载、点赞等方式既可以增加受众对建党精神的深入理解,也增加受众对建党精神的传播,有力的弘扬了建党精神。再次,鼓励有影响力的“网红”“大V博主”通过与粉丝的互动等宣传红色文化,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但要有效的管理与引导,防止形成错误舆论。最后是拍摄影视剧等艺术作品来弘扬建党精神,通过挖掘建党精神中的某一点,以感人的故事展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充分感受到精神的伟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成为潜意识中的行动指南。

(四)从育筑青年的“红魂”中赓续红色血脉

青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并期望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在青年群体中传承与弘扬建党精神意义重大。

其一是用建党精神筑牢青年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信仰之基。首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育青年之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深刻而全面的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范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方法。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其必然要深刻领悟并执行党的最新理论,不断将理论力量转换为物质成果,因此青年必须掌握好、应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要用建党精神浇灌青年党员的信仰。青年党员要立足于全人类的幸福,不断用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崇高的理想。正如马克思主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其二是用建党精神凝聚青年艰苦奋斗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首先,社会的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奉献,青年作为时代新人,要树立艰苦奋斗意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次,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新征程中伟大精神力量,也是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因此要用建党精神凝聚起青年的价值共识,具体而言,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让德高望重的院士进行建党精神的宣讲,并通过短视频等新型媒介推广。将建党精神与自身学科的特色结合来讲建党精神,一方面有效的发挥院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使青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自觉学习领悟建党精神。再如,以物理学、化学的视角来讲建党精神,不但可以拓宽青年对物理、化学的一般认识,也极大的丰富了建党精神的多样性。

其三是用建党精神浇灌青年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面对更为复杂艰巨的挑战,青年需要勇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并强调“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并为之终生奋斗。建党精神充分体现着党的担当作为、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用建党精神浇灌青年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使广大青年在建党精神的引领下,“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其落实到实践层面:一是如瞻仰革命旧址、寻访红色印迹、入党誓词的宣誓等形式加深青年的责任担当。二是举办有关建党精神的演讲、辩论、讲座、榜样教育等活动,激发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三是开辟建党精神专栏、建立建党精神的微博等弘扬建党精神耳闻目睹的影响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四是表彰青年的模范代表,建立青年建党精神“微宣讲团”等方式构建起青年担当作为的社会主流以及弘扬建党精神的社会大氛围。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