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发生在六盘山的红色传奇故事

日期:2023-08-31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张全省

每当读到毛泽东1935年10月写下的咏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总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六盘山在什么地方,红军是如何翻越六盘山,红军在六盘山地区都做了什么工作,翻越六盘山对于红军意味着什么,毛泽东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美好的诗词,尤其是多年来一直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也能登上六盘山,亲自欣赏一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美景,感受一下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画面。2023年8月20日自己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六盘山。当我参观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后,对于当年红军如何翻越六盘山,以及发生在六盘山的红色传奇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六盘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山,因为红军翻越六盘山就意味着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因而六盘山成为富有传奇的胜利之山。

图片1.png

六盘山,古名陇山。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是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它绵延200余公里,横贯陕甘宁三省,以磅礴的气势,巍然的雄姿,成为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都发源在这里。狭义的六盘山就单指一座山,是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境内,海拔2928米。因山路弯曲狭窄,人们必须通过六重盘道攀登,才能到达山顶,因此人们称为六盘山。也有传说古代山上多梅花鹿,有人曾沿着曲折的山路追赶小鹿而得名“鹿攀山”。当地人常把梅花鹿的“鹿”字与“六”字发同一个音,再加上那山势盘旋而上,渐渐地“鹿攀山”演变成“六盘山”。

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在攻克了天险腊子口并翻越岷山后,到达甘南岷县和西固之间的哈达铺。在这里毛泽东从一张3个月前的《大公报》上获悉,陕北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的消息。9月20日,在毛泽东居住的义和昌药店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9月27日,在甘肃通渭的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将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重大决策。就在这时,蒋介石调集二三十万人马,还亲自出任“西北剿匪总司令”,企图一面“围剿”陕北红色根据地,一面在渭水堵截红军。为了迷惑敌人,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离开哈达铺时,做出佯攻天水举动,将敌主力诱惑过去。之后,红军快速突破重重封锁线,于10月5日分两路进入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即六盘山西麓。六盘山是红军从甘肃、宁夏进入陕北的必经地。到达六盘山之前,中央红军已经翻越了老山界、夹金山、梦笔山等40余座高山险峰。相比较红军前面走过的雪山,六盘山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从上到下也有60里地。刚上山时还有树可以扶着,快到山顶时树都没有了,只有一些快要枯死的小草,行走起来极为艰难。这也印证了自古以来人们在谈到六盘山时所说的:“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尽管六盘山山路艰险难行,但红军将士个个精神饱满、信心十足。10月7日,红军进抵六盘山下,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在吴起镇红军歼灭尾追之敌骑兵一个团,与红军十五团的地方部队赤卫队会师。11月,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又在直罗镇战役中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俘虏5000多人,缴获枪支3500余支,这场巨大胜利让毛泽东欣喜万分。他评价道:“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六盘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红军越过六盘山后意味着彻底地粉碎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计划,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六盘山因此成为一座曙光之山,胜利之山。

二、最早翻越六盘山的是红25军,他们纪律严明,和善爱民,给当地民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中央红军在这里虽然停留时间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图片2.png

1934年11月16日,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的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军长程子华 29 岁,军政委吴焕先 27 岁,年龄稍大一点的副军长徐海东 33 岁。时任红 25 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更是不到 18 岁。营团干部多是 20出头,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 20 岁。这是一只非常年轻也非常勇敢善战的红军队伍。1935 年 7 月 15 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率红 25 军主力西征北上。1935年,红25军行至秦岭,得到了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北上的准确讯息后,决定西进甘肃,与大部队会合。红25军挥师猛进,攻两当、天水,连克秦安、隆德县城。1935年8月15日,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的红二十五军第一次来到位于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南部的单家集村,因为老百姓常受国民党军队和土匪征粮逼款,又恨又怕。一听说红军要来,乡亲们不知底细,跑的跑、藏的藏,有些人干脆跑进山里。为了不惊扰村民,红25军不敲门、不进院,战士们晚间就睡在街上。他们向百姓宣讲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纪律,抗日救国的意义以及所经之处不拉夫、不收粮、不征款的政策和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方针,从而解除了群众顾虑,稳定了人心。在休整期间战士们不仅把驻地院子和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老百姓挑水、看病。红军的言行举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扬,他们盛赞红军是“仁义之师”。后来,红25军送给单家集村一块锦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部队离开时,村民们在街旁摆上茶水、糕饼,为红军送行、带路。

1935年10月4日,中央领导机关和陕甘支队一纵队为右路军,二、三支队为左路军,共7000多名指战员,从甘肃静宁县的界石铺、高家堡出发,向西吉方向进军。10月5日,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来到兴隆镇以南3公里的单家集(时属甘肃静宁),这个当地比较大的村庄。当天晚上,毛泽东来到单南村创建于清同治年间,既有穆斯林建筑艺术特征,又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陕义堂清真寺,拜访了寺里的阿訇马德海并和他促膝夜谈,毛泽东讲解了共产党红军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主张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马德海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两人相谈甚欢,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长征佳话。在马德海的安排下,毛泽东当晚就住在了清真寺北侧的回民拜文海家。因为毛泽东是南方人,睡不惯当地的土炕,主人就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给毛泽东当床用。这让毛泽东深为感动,称赞不已。《中共宁夏党史大事记》中记载着这段历史: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一纵队到达兴隆镇、单家集一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并参观了清真寺。

图片3.png

三、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部署下,在青石嘴打掉了敌骑兵两个连,缴获百余匹战马,从而创建了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的率领下,经西吉县单家集、兴隆镇到达张易堡(现张易镇),当夜,毛泽东就住在张易镇。第二天清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张易堡附近出发,向东南绕隆德县城,沿小水沟上六盘山,后从牛头山山口过六盘山,沿固原至平凉公路西侧向北行进。敌第37军24师李英部紧追不舍,东北军何柱国骑兵第7师门炳岳部踞守六盘山东麓和尚铺,妄图东西夹击红军。

六盘山下有条青石河,河西岸的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嘴村当时只有十多户人家,这一带敌军兵力相对较弱。为了摆脱国民党几个师军队的围堵和尾追,红军选择从这里跳出包围圈。7日上午,红军翻越六盘山,向青石嘴行进。正在这时,红军前卫部队发现前方尘土飞扬,判断是敌骑兵部队。为避免被敌发现,红军部队暂时隐蔽起来。过了不久,从抓到的敌哨兵口中得知,这是向固原运输物资的国民党骑兵第7师19团的两个连刚到了青石嘴。

毛泽东听完汇报,登上青石嘴西侧山头,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正在休息,战马拴在树上,村里还冒着炊烟。敌人根本没有料到红军会来到青石嘴。毛泽东当即召集1军团(1纵队)的领导,决定借助上下青石嘴的口袋状地形,形成“瓮中捉鳖”的态势,一举消灭这股敌人,强调说我看着你们打,把这支骑兵队伍干掉!本来,基于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一周前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提出,尽量避免同国民党军队作战,要迅速到达陕北集中。但眼下突然出现的这支敌骑兵队伍若不打掉,红军就无法顺利翻越六盘山,迅速到达陕北。毛泽东亲自下达了作战命令,并亲临前线指挥。王开湘、杨成武率领4大队正面攻击;杨得志、肖华率领1大队和张振山、赖传珠率领5大队从两侧迂回,陈赓、邓飞率13大队负责后卫掩护。红军悄悄接近村子,如同神兵天降,猛然发起进攻。敌人被打个措手不及,仓皇逃跑。除敌军团长带着随从逃走外,其余全部就擒。青石嘴之战是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后的第一次战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共歼俘敌人200多人,缴获300多匹战马、数十万发子弹,以及十几辆马车的军用物资。这场次漂亮的歼灭战粉碎了国民党在六盘山地区围剿红军的图谋,打通了红军继续北上的通道。而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给红军送来的战马和物资让毛泽东兴奋不已,当即决定,成立梁兴初任连长、刘云彪为副连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支骑兵连。在这里诞生的这支威武的骑兵部队在党的领导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4.png

四、毛泽东率红军众将士一鼓作气登上了六盘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山色,一边眺望远方,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毛泽东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可以好好地写一写,一首伟大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随之诞生。 

1935年10月7日下午,毛泽东率红军众将士一鼓作气登上了六盘山。一路上毛主席说古论今,满怀胜利的喜悦,憧憬着美好未来。一方面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山色,一方面眺望远方。越过一道山卡,来到牛盘山顶,他转过身挥手招呼同志们休息一会儿。随即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摘下帽子,伸开双腿,对张闻天等同志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看着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的美景,他高兴地说,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可以好好地写一写!遥想红军长征以来走过的艰难历程,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毛泽东感慨万千,诗兴勃发,随即吟出了《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采取自由诗的形式,运用重复比兴、呼唤等手法,把红军将士金戈铁马、风雷激荡的雄姿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反蒋抗日的决心。

1941年12月5日,党组织在上海办的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横眉》以《毛泽东先生词(长征时作)》为题,刊载了这首诗。1942年8月1日,毛泽东将《长征谣》改成规范的词牌《清平乐·六盘山》,刊登在新四军《淮海报》的副刊上。1949年8月1日《解放日报》在原作的基础上,毛泽东将“望断南归雁”的“归”字改为“飞”字,“赤旗漫卷西风”的“赤旗”改为“红旗”,“今日得着长缨”改为“今日长缨在手”。

从《长征谣》到《清平乐》,这首诗词历经8次修改。虽然1957年1月在《诗刊》创刊时,毛泽东又把词中“红旗漫卷西风”的“红旗”改为“旄头”。但从今天广为流传的版本,也就是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的文本:“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诗词,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在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剿后,仍然满怀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斗志,也表现出了毛泽东对夺取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清平乐•六盘山》这首光辉的诗词,使六盘山从一个普通的山变成了尽人皆知,天下闻名的红色之山,胜利之山。

图片5.png

今天距离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已经过去整整88年时间,8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以告慰英勇红军的是,今天的六盘山地区,早已旧貌换新颜。今日的中国正在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站在六盘山的主峰之上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极目远望,蓝天白云下,树木葱郁,群山叠翠,满眼的绿色世界,清新、洁净、凉爽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草畜、苗木、旅游、劳务等脱贫产业成为宁夏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9个国家级贫困县早已全部摘帽。当年红军途经西吉县的兴隆镇时,教会老百姓用特产马铃薯制作粉条。经过当地群众不断传承、改良技艺,以兴隆镇粉丝、粉条、粉皮为代表的“三粉”产业如今成为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红军当年翻越六盘山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我们从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走到山下时,只见各个村庄村容整洁,道路宽敞,村民庭院,花草争艳,宛如一幅富裕祥和的图画。我们只有传承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苦干实干,这样六盘山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老百姓的生活会更加富足,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