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评论

安危和他的新作

日期:2023-08-31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雷涛

关于安危先生,我想倾吐的话语太多太多。而此时此刻,又面对他的两部新作,《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和《难忘友情》问世,我要说的话犹如泉水涌动,难以自已。

先说说我对他最深切的感受。

安危先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只是他的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1962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才改变了他的命运。关中人讲普通话很别扭,原因是很多口音不达标。许多口语、俚语本来是几千年前的“雅言”,可是现在却成了“土得掉渣”的方言。我和安危先生刚刚接触时,也对他的英语发音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可是随着交往的加深和读到他翻译的诸多资料,才深切认识到了他的水平和学养。他从西外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外办,两年后下放到延安南泥湾“五七”干校,从干校抽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是金子总会发光。延安革命纪念馆是讲解、传授革命历史的专业场所,又是当时少有的涉外单位,安先生便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的如鱼得水的才气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很快赢得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和青睐。1978年,他被正式调回陕西省外事办公室工作。众所周知,这一年是新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提出拨乱反正,把全党的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这使安先生的本职工作,真正实现了转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来陕的重要外宾与日俱增。时任省外办主任的鲁曼也看上了他的才华,大胆使用他,让他担任首席翻译。在这期间,他曾为来访的二十多位欧美国家元首做过口译。平时的翻译任务,更不用赘述。他用中英文发表文论近百篇,出版译著、专著23本。因此,称他为陕西对外翻译第一人并不为过。

他是名副其实的中美民间交往的“大使”。安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22次赴美访问、讲学,协助官方和民间缔结了不少友好城市和友好学校,他的足迹遍及全美。接触到了上至总统、政要、精英,下到普通民众的方方面面人士,向他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国情,传递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情愫和友谊,结交各阶层的朋友,这种能量和功劳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完全可以说,当年“3S”克服重重困难,声援和支持中国革命,而安危先生不辱使命,多次去美访问交流,这就是一种回馈。历史就是这样,只有你来我往,不断走动,相互了解和信任才会按逻辑向前发展。而民间外交往往比官方的交接更有效、更重要。安危先生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践行了这一常理。功在当下,利在长远,意义非凡。

他是一位资深的、富有成效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如果说中国“3S”的研究成果累累,那么安危先生的研究成果就是累累果实中的佼佼者。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中美关系史,提出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和建议,至今不失其独立思考之光。他与海伦·斯诺有着长达19年的忘年之交,开创了海伦·斯诺研究学科。在全国同行业的研究领域,他是陕西第一人。作为一个有名望的学者,他为人低调,处事谨慎,从不妄言,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良的大智若愚、谦谦君子的风范。我和他作为知心朋友,有过多次交谈。说到与“3S”和海伦以外的话题,他就显得文静甚至木讷。但凡谈到自己认为兴趣浓厚的问题,则即刻表现出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架势,让人顿时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冲击力,不能不与他愉快地聊下去,直到他认为可以结束了为止。安危先生的文学功底是深厚的,写作样态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散文创作,真实而细腻,文字像水洗一样干净,叙事像镜子一般透亮。主题表达如平地突兀起高楼一般明了。这是研究者和学者的文学风采与风骨。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有官位大小之分,有权力大小之别,但这都不是衡量其水平与能力的标尺。最重要的标尺是工作成绩和群众的支持度。由于科研成果显著,加上人格魅力,他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任期间,我在省作协工作,我们通力合作,干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在省作协成立了翻译委员会;和省译协的文学翻译业务实现了有效地对接;联合策划、分期分批向国外翻译出版了陕西作家的作品;有计划地召开了多次研讨会等。我曾经以略带调侃的口吻对他说:“我工作的单位是协会,你主事的部门也是协会,两个协会是平等的,有事儿好商量。”他嫣然一笑,表示认同。

他是一位痛失爱女又有大爱之心的父亲。了解老安的朋友都知晓,他的爱女是一个出众的青年志愿者,也许是受父亲的熏陶和指引,从小就热爱公益事业,经常做一些为大众、为社会无偿服务的事情。自1996年起,为美国环球志愿者在陕西服务项目,义务服务整整四年,在美国接受短期培训期间,无情的车祸夺走了她宝贵的青春。可想而知,中年丧女的精神打击对安危夫妇来说有多么沉重。然而痛定思痛后的安危,又以前所未有的执着和勇气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来。他曾说过,从此他肩负了女儿的工作,是父女俩一同在做事。早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驻足安上村》,记叙了我们几个文学同道专程去老安在扶风安上村的老家,同多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友人一同追思其女儿的系列活动。至今其情其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直到今日,我才明白,他当年回村里当“村官”,也是在为爱女做事呀!

下面,我说说我对两部新作的阅读感受,重点是《伟大的女性 海伦·斯诺》。第一点,全景式或全方位的记录和描写海伦·斯诺的一生,尤其是她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的点点滴滴,使读者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国际友人的形象,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对一般中国读者而言,对“3S”有所了解,但对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斯诺可能知之甚少。作者凭借着他和海伦·斯诺的长期交往的优势,凭借着占有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原始资料的独特资源,通过鲜活的文字向读者介绍描写对象,用真实可信四个字来形容最为形象。再说得具体一点儿,我概括为“三个第一”:第一人称、第一手资料、第一次用文字向外公开公布。

第二点,追求原汁原味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和接受价值影响,是该书的第二个特点。看得出来,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很注意让事实说话的思想原则和创作理念。我在阅读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叩问在脑际萦回,即伟大的女性究竟伟大在哪里?读罢大作,掩卷沉思,又翻阅阅读笔记,终于理出了一个大纲来。我认为,海伦其所以伟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她是斯诺的第一任夫人,更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用书中的话说,他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诗人、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神学家、家谱学家。然而,透过这么多的桂冠和光环,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伟大之处,这便是她和斯诺在华的十多年的艰苦岁月中,在他们共同参与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其主意多出于海伦,并且许多事情是两人一起做的。因此,把一切功劳归于埃德加·斯诺,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对海伦也是不公平的。这里仅举一例,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曾经轰动全球,殊不知这部书却“是两个斯诺两次西北之行的产物。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是海伦1937年夏天在延安采访到的,不少照片也是海伦亲自拍摄的。”

第二,在美国麦卡锡统治的黑暗时代,海伦坚守信念和独立思考,不畏强暴,坚持真理,以大无畏的精神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彰显了一位为正义而斗争到底的女战士的国际形象。但凡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晓,麦卡锡时代是美国最黑暗的时期,其标志就是视国际共运为“洪水猛兽”。他不但颁布了许多迫害共产主义和左翼势力的禁令,而且实行白色恐怖,无情打击和残害进步人士。年轻的海伦面对这样的现实,一点儿也不惧怕和退缩,而是以无畏的胆识进行抗争,最后能机智地逃出魔爪,来到东方,来到中国,继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足以证明了她的伟大人格。书中有关她创办《民主》杂志,公开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以及对几次谋杀案的态度,创建“工合”等等描写,也是有力的脚注。

第三,她在做贤妻和做自己的事业上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在佐证她母性的伟大和事业的伟大。在美国,同样有“伟人的背后,必有默默无闻、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的谚语。作为女性,她长得很迷人,很可爱,有教养,能说好几种语言,是一个奇才。而为人妻,她又是全身心地支持和帮助斯诺。安危在书中写了很多全身心支持、帮助斯诺完成工作的细节,恕不赘述。安危先生十分感慨地写道,他与海伦历时19年的交往中,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她对斯诺的任何抱怨。相反,她总是高度评价斯诺所取得的成就,即使两人后来分手也没有抱怨,甚至在得知斯诺再婚并有了两个孩子后感到高兴,说这是他奋斗一生理应得到的。我读到这里,不禁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拍手点赞。

第四,她是一位真正的“精神贵族”,伟大的“精神贵族”。她的一生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结交了无数个中国政要、专家和文化名人,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了可圈可点的贡献。然而,她一辈子都没有停止阅读和爬格子,而且写的大都是为真理和正义呐喊的文字。她曾说过:“新中国成立了,我也解放了,可以专心写作了。”她的晚年生活十分清苦,狭小破旧的房间却堆满了书籍和资料。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遗产就是装了300箱的书刊和资料。这样的精神贵族难道还不伟大吗?

第三点,文本的小说语言特色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是一本记叙性散文集,但能看出作者的文学尤其是中外小说的阅读量和语言表述的功底。相比而言,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场景描写、心理描写,包括人物对话等,都有小说写作的元素和特质。这种写作手法起码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作者对中外名著的阅读是边阅读边研究的,对小说语言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的。二是在记叙散文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独立风格的探索。

第四点,图片、插图丰富而珍贵,自如而得体。当下的许多这类书籍存在一个通病,即照片插图太多,太繁。更糟糕的是,许多照片和插图与书的内容关系不大,甚至南辕北辙。这里除了凑数就是炫耀,读者很不买账。而安危先生则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才用上去的,真正起到了图文并茂、互为补充、竞相辉映的效果。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史料的角度讲,文字很重要,但其中有作者个人的认知与评判。而照片和插图也能发声,而且是确凿的和独有的。

两点启迪与思考:

第一点,自由的翅膀不可伤害,叛逆的性格理应得到爱护。

“3S”与海伦·斯诺,还有诺尔曼·白求恩,都是远隔重洋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为什么他们能够冲破世俗观念和重重阻力,来到古老但落后的中国?特别是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延安解放区并用手中的笔,不断写出报道和文章,客观真实地向国统区也向全世界发出真理的呐喊?一言以蔽之,就是思想中有民主和自由的火花,有叛逆的可贵性格。这里“冲破”二字尤为重要:冲破世俗,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冲破一切羁绊,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点:忘却历史或者淡化历史,不但是健忘症的表现,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集中体现,万万不可取。中国共产党领导自己的军队和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和克服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最终夺取政权,建立了新生政权,这是内因。而外因就是国际援助,包括舆论环境。“3S”还有海伦、白求恩、柯棣华等等国际友人,我们不但要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更要充分理解和宣扬他们的思想精神,以此来教育我们的后代。我觉得,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我们更应坚持这样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珍惜历史,把历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只有这样,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一切有利于民族振兴的东西。经济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如此。“向前看”是对的,有理想,有目标,可以鼓舞士气。但有时候也要向后看,看看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包括走过的弯路,这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是牵记一句老话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觉得《伟大的女性海伦·斯诺》一书也有一些遗憾。主要是两点:一是有些篇章作者过于惜墨,头开得好,能抓住人,可是读到要紧处却突然收笔了。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作者有意所为,还是别的原因?二是海伦和斯诺最终分手、离婚。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扼腕的事,读者也想从书中看到真正的缘由,可是书中几乎未提及,我作为一个热心读者也感到了一丝惆怅。

2023年8月27日

(此文是作者在“安危新作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作者简介:

雷涛,男,1954年出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陕西文学基金会创始理事长。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游记散文集《走近阿尔卑斯山》,纪实文学集《走向王国》《走出西影的女人们》,文论集《文心鳞爪》《困惑与催生》《原乡记忆》,书法集《心迹墨痕》。2010年荣获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勋章和“契诃夫文学奖”。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