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评论

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商君书>译注》书评
日期:2023-05-12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王启龙

《商君书》是先秦法家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商鞅及其后学思想学说的汇编,它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方面详细记载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它运用“道”和“理”的话语体系围绕“更法”“垦令”“农战”等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论述,用深刻的理论支撑着系统的治国方略,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今天重读《商君书》,对于构建中华法系,实现以法治国的总目标,建立法治社会,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安外国语大学张亲霞教授所著的《<商君书>译注》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对《商君书》中系统阐述的商鞅关于政治、经济主张、哲学思想及社会历史观点等内容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研究,并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和评述的方式进行了剖析和论证。该书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展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主线明确清晰,尊重原著史实

《<商君书>译注》主线明确清晰,以《商君书》全书26篇文章顺序逐一进行详细地注释和翻译,具休内容包括:更法、垦令、农战、去强、说民、算地、开塞、壹言、错法、战法、立本、兵守、靳令、修权、徕民、刑约、赏刑、画策、境内、弱民、御盗、外内、君臣、禁使、慎法、定分。同时,该书在尊重原著史实的基础上对每篇文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评述,运用现代学理进一步说明其意义,并对相应的学术观点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凝练,力求使阐释能达到原著文章的内在深意。这种尊重原著史实,融通传统与现实的学术探索启发人们阅读传播这部经典著作,为广大读者的阅读与思考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引领,这种独具匠心的书写,为此书构筑了质量保证的屏障。

第二、全面翻译评述,彰显教育活力

《商君书》蕴含着商鞅政治法治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思想起点和价值起点,《<商君书>译注》是一部集注解、原文翻译、内容评述为一体的著述作品。该书汲取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蒋礼鸿先生的《商君书锥指》、石磊先生的《商君书》译注等学术智慧对原文进行了全面注解与翻译。内容评述是该书推陈出新的部分,既关照了先秦的时代语境,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话语,试图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探讨商鞅政治法治思想的普遍性,求得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可以说,《<商君书>译注》以当代的学说阐发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创造性,传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爱国、大义、善恶,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永续传承担当起了学者应尽的责任。该书的顺利出版,既是广大学者提高法治思想认识、接受历史洗礼的生动教材,亦是青年一代汲取精神养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

第三、借鉴古籍智慧,推进国家治理

《<商君书>译注》以全景式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商君之法,全面细致的译注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商君之法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如商君之法中的对民众的体察、使民众与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以文本为依托对法家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了细致地解读。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历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关键时刻,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该书的正式出版,对于我们学史明理、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需要在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中不断从历史中发掘法治传统,对以先秦法家为基础的传统法家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努力实现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作出贡献。

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商君书>译注》作者张亲霞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深切的实践感知,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历使得该书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之鲜明特点,这既是一次理论上的开拓和创新,亦是实践的体悟和总结。

作者简介:

王启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