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评论

图画颠覆文本的再创造

——读童诗绘本《如果》
日期:2023-03-24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方丽璇

《如果》是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写给12岁儿子约翰的励志诗,在13个“如果”中寄寓了他对儿子约翰美好的希冀与期待。这是享誉世界的一首诗歌,曾被译为27国语言,同时也是美国著名音乐家迈克尔·杰克逊的墓志铭。吉卜林在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不仅写作成人文学作品,也是英国儿童文学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童书代表作有《丛林之书》《勇敢的船长》等。

以《如果》这首诗为文本改编的童诗绘本,目前国内有两版,一版是2017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由意大利画家乔瓦尼·曼纳绘制的,内容较为贴近原文本,图画叙事并不突出。本文所探讨的是另一版本,即2022年由乐乐趣出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译者是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绘者是有为的年轻插画家张帆。张帆以他的独特见解及巧妙构思绘制出了一个颠覆文本的新故事,使得这首诗歌在此绘本中获得了难以言尽的丰厚意涵。

历史上约翰原本患有眼疾,但在父亲吉卜林的鼓励与帮助下成为了“一战”中的一名士兵,未料约翰牺牲在了战场上,再也没有回来。绘者张帆结合诗歌创作的渊源及吉卜林生存的时代背景,通过图画参与叙事将这首诗歌重新演绎成一个具有反战色彩的故事。他将故事设置为约翰在从军路上一边阅读父亲的来信,一边回忆自己的成长时光。这使得抽象的诗歌有了故事化的线性逻辑,符合低龄儿童的阅读思维。

绘者张帆的改编使得这首诗歌的内部产生了一种撕裂感,而这种撕裂感正来自于文字与图画的间隙。“如果”一词可以对应两种语境的解释,其一是“对已然过去的重来”,其二是“对尚未发生的假设”。而这一个关键语词在此绘本中正构成了一场极具张力的拉扯。在绘本里出现了两次的“钟表”是一个颇具匠心的设计,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钟表外围的小生物呈逆时针的游动方向,这恰恰对应着诗歌的名字“如果”的一种解释。第二次出现在绘本正文内页的钟表盘里(钟表第一次出现于绘本封面处),绘者绘上了约翰从小到大的成长定格画面,而逆时针的转动方向使得这些场景化为一种动态的闪退,代表着约翰对人生记忆的回溯,钟表的中心则是约翰身着军装在阅读父亲书信的画面。此时“如果”二字在文字与图画两个维度上分别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互相撕扯。文字所指向的是“对尚未发生的假设”,是正面积极的一端——吉卜林对儿子的殷切期待;图画所指向的是“对已然过去的重来”,是充满懊悔的一端——“意欲重来”的再次抉择。丧子之后的吉卜林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死,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说了谎”。约翰在他的培育与指导下成为了他期盼的“男子汉”,却永远离开了他,这对于吉卜林来说,是何等的悲痛。同时,我们又感到一种巨大的悲怆与虚妄,吉卜林的这首诗在这本绘本中显得无比的荒诞与讽刺,因为它最终指向了现实中约翰的死亡。

单独读文本的话,我们会将其解读为一首教育励志诗,但是当图画参与了叙事,则产生了令人错愕的颠覆文本的力量。图画色调是相对灰暗的,士兵的姿态是萎靡的,覆盖军队的代表和平的绿蝴蝶,包括最后诗歌的结尾句“你将长大成人!”所对应的画面是约翰独自奔赴战场的背影,而此时周边的自然环境却是萧瑟的。这时文字与图画的裂隙与张力似乎抵达了最高峰,约翰的成长伴随着父亲的殷切期望,在父亲的培育与熏陶下却一步步走向不义战争的深渊,并化为炮灰。我们在预知了约翰的人生结局之后,阅读如此走向的故事,仿佛在看一出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但幸好,幸好绘者在后环衬画了一幅象征希望的图画——士兵的脚步走过生机勃勃的春天,似乎透露着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崭新结局,耐人寻味。

吉卜林对儿子的教育没有错,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鼓励孩子养成诗歌中所说的美好品格。但是约翰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青年是否无法走出个体的局限?教育的力量是否无法阻挡时代与历史的洪流?如果存在“如果”,战争是否不会发生;如果存在“如果”,吉卜林是否不会鼓励约翰参军;如果存在“如果”,约翰是否不会在战争中牺牲,还包括那千千万万的士兵。但是现实中“如果”是并不存在的海市蜃楼。

绘本封底有这样一句寄语:“期待所有孩子都能拥有正直、谦逊和勇敢的美好品格。”这正是这首诗歌最初所要传递的教育观与价值观,但图画作用于文本所发生的颠覆性使得这本绘本变得复杂与深邃了。毋庸置疑,这种再创造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将关注点从个人品格的修养延伸至人文性的“战争与和平”“个体与时代”等的博弈与哲思。这对于老师与家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这也正是改编的意义所在吧,让读者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在思绪的泥泞中洗礼,同时使得这首诗歌焕发新意,衍生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与解读空间。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