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老子与《道德经》

日期:2023-01-12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姚增战


初冬时节,我与朋友去周至县楼观台附近的百竹园游览,那里茂密的竹林、清爽的空气,动植物相互共生的生态环境,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尤其是站在百竹园水池旁边,翘望山岗上高大的老子塑像,使人联想到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

文章图片1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中华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他曾经担任过周朝的史官,历览典籍,研究学问,学识渊博。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权力斗争中他所管理的典籍被人掠走,无奈骑着青牛离开东周云游,西至函谷关时,受到镇守大夫尹喜的款待,在函谷关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道德经》。传说尹喜邀请老子去周至楼观,行弟子礼,在附近的山岗上设讲经台,请他讲授《道德经》,随后成仙飘然而去。

文章图片2

《道德经》分为《道》和《德》上下两部分,共八十一章,虽然只有五千字,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几乎涉及到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在中华文化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章图片3

第一,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这是老子思想中最为闪光的地方。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老子关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将天、地、人等客观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并看作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哲学概念,将古代哲学范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文章图片4

第二,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唯物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先于天地而生成的,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派生出来的,这是“道”的本质属性,人们应该顺从自然规律去做事,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老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古代哲学的突出贡献,对以后形成的“天人合一”整体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图片5

第三,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对事物对立统一的认识,说明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认识上的很大升华。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渗透,可以转换的,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还有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所有这些观点,都含有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

文章图片6

第四,描述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人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无违背规律之为。他还认为,民众饥荒贫困,是统治者欲望太强所造成的,提出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替“人之道”,这样才能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尤其是他描绘要建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样一个安宁、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古代“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图片7

《道德经》问世后,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后世“治国、齐家、修身”的宝典。老子被尊为道祖,还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封他为“台上玄元皇帝”,设立宗庙供奉。《道德经》中许多名言警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如“功成名退”为历代文人的入世信条,“以柔克刚”成为军事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以人为本”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道法自然”被当作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与此同时,《道德经》还受到国外学界的大力推崇,被视为“东方的圣经”。这些都充分说明老子的《道德经》不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各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