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理论探讨 > 延安时期的秧歌运动 > 探本溯源

羊路由与秧歌剧《兄妹开荒》

日期:2018-09-20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2012年06月25日         

在中国当代新型歌舞剧史中,有一部鲜活的民族经典作品具有划时代的特殊意义,它就是1943年诞生于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时光荏苒,岁月沧桑,70多年过去了,《兄妹开荒》艺术魅力不减。而《兄妹开荒》主创人员之一的羊路由的子女——黄一滨、黄一涓老人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兄妹开荒》台前幕后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和珍贵史料。

[羊路由](1917-1970)中国著名音乐家,现代作曲家。原名黄怀清。成都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晋绥二军分区政治部战线剧社社长等职。1943年2月为中国第一部广场秧歌剧《兄妹开荒》编剧之一,作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成都市军管会文艺处宣传科副科长,四川省文联音协秘书长,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文联常委等职。代表作有《兄妹开荒》、《太阳出山》等。

经典魅力 长久不衰

2012年4月的一天,记者来到羊路由之子黄一滨家中,这位65岁的老人恰好收到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寄来的一笔《兄妹开荒》版权许可有偿使用费用。“我和妹妹以父亲继承人的身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入协会,至今已经记不清楚收到多少次了,尽管每次金额不多。”

“知道在哪些场合至今还在使用吗?”记者问。

“各类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和文艺演出,还有卡拉OK歌厅等等,说明至今还有不少喜爱《兄妹开荒》的人,甚至有年轻人,用今天的话来说,也算是发烧友吧!”黄一滨老人欣慰地告诉记者。

全部剧本文字不足300字,只有两个演员表演的《兄妹开荒》,是怎样的一部歌舞剧?如何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兄妹开荒》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该剧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时期崭新的社会生活,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

“雄鸡雄鸡高呀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作呀懒虫。扛起锄头上呀上山冈,山冈上好呀么好风光,站得高来看得远,咱们边区到如今成了一个好呀地方……”

1943年2月5日 农历癸未年春节,延安城南门外广场中央,一个英俊朴实的“陕北”小伙儿,一个活泼可爱的“边区”姑娘,边舞边唱。这天,延安各界两万多军民聚会,举行春节联欢活动,同时庆祝中美、中英订立新约,废除近代以来对华不平等条约。鲁迅艺术学院创作排练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首次公开演出,引起巨大轰动。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兴致勃勃地冒着风沙,坐在长板凳上与群众一起观看。演出结束,毛泽东握着演员王大化的手直夸:“演得真好!谢谢你们。”

演出后,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剧本和音乐。并于同年4月24日发表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社论中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它对秧歌运动的开展,对秧歌剧和后来的新歌剧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广场秧歌剧”。

《兄妹开荒》当时在延安到底群众喜爱到了什么地步?1962年5月23日,羊路由在成都晚报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20周年的文章《在延安闹秧歌》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兄妹开荒》在延安不知道演出了多少场次,受到广大工农兵的热烈欢迎。有的老乡还跟着我们秧歌队连看好几场。问他为什么,他说:“头场是看闹些啥,二场是看王大化。”三场是看什么,他没有说,但是我们秧歌队唱的曲调已经在他口里哼出来了。

经典是如何诞生的

《兄妹开荒》从诞生至今已经70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经典作品诞生的真实原貌也逐渐模糊不清,比如诞生的背景、创作的时间、创作的经过等等。我们通过对黄一滨、黄一涓老人的采访,和他们提供的羊路由相关手稿等大量珍贵史料,使《兄妹开荒》诞生的原貌得以真实再现。

根据羊路由1943年的工作笔记、1962年的回忆文章《在延安闹秧歌》记载: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简称“ 讲话”)后,以鲁艺为核心的延安文艺界掀起了秧歌运动,“那时我们音乐部和戏剧部的王大化同志、文学部的贺敬之同志等,集体创作出一批崭新的像《兄妹开荒》那样的秧歌剧,像《南泥湾》、《胜利在望》那样的广场歌舞节目”。

1943年初,羊路由参加了鲁艺秧歌队,创作委员会指定他改编《小放牛》剧本,演员指定为王大化和李波。羊路由接到任务后,想到毛主席《讲话》中曾经提到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认为老是一套旧的《小放牛》不行,于是与王大化、李波商量,要创作一个新的剧本。选什么素材呢?“王大化同志在报纸上看到马丕恩父女勤劳生产的先进事迹,便和李波同志一路来找我商量。我们三人对这个题材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酝酿,对于题材处理做了多方面的考虑,意见统一后,决定由我执笔撰写剧本”。剧本写好之后,羊路由自己作曲感到不满意,王大化、李焕之、杜矢甲、张鲁等人也为该剧作过曲,“都不得劲,最后是安波同志用郿鄠调编曲”,才终于完成。郿鄠(又称眉户)又叫“曲子”、也叫“迷胡子”,在清末木刻本上就刻印有这两个字的剧种名称。“郿鄠”因产生在郿县、鄠县故得其名,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在陕西和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尤为流行, “曲子”戏的“曲”,就是情歌、小调、童谣的总称。

《兄妹开荒》的创作虽然从酝酿到完成的时间大约不到一个月,但它却是毛泽东发表《讲话》后,延安掀起的秧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讲话》精神指引催生的一部创新作品。它的题材,直接来自于边区大生产运动;它的剧本歌词,是边区民众语言的生动提炼;它的曲调,经过多人创作筛选,最终采用了边区人民最为喜爱的郿鄠曲子音乐元素提炼升华。这些,都是这部作品能够迅速为边区人民喜爱,且具有经久不衰艺术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音乐战士 平民风范

羊路由,这位《兄妹开荒》的主创人员之一,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他坚守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信条是什么,又是怎样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羊路由,民族存亡关键时刻投身革命,和田家英一起奔赴延安,同批入党。1937年5月,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七七事变”即将爆发,民族存亡关键时刻,从小爱好音乐,时年20岁的羊路由在成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同年冬天,他经组织介绍,与田家英等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2月,又与田家英等同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被分配到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团”,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革命音乐战士的生涯。

而田家英(1922-1966年)则被分配到延安马列学院任教员。他后来分别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组员。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羊路由在鲁艺参加整风期间参与创作《兄妹开荒》,坚持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从此成为艺术信条。1942年7月到1943年3月,组织安排羊路由在延安鲁艺参加整风。此前和此后,他均在晋绥二分区政治部“战线剧社”担任社长。据他本人回忆:当时在毛主席《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精神鼓舞下,对于坚持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于是他同对于陕北音乐颇有研究的安波等艺术家走得很近。“我向他们学习用群众语言写歌词,运用民歌作曲,并把我在前方写的《反扫荡进行曲》等歌曲拿来向他们请教。”在鲁艺期间,羊路由参加了到郊区农村的宣传演唱和在延安街头的教唱新歌活动,还在鲁艺音乐部主办的《民族音乐》发表文章,“批评某些人作曲是以自己的不健康感情代替战士的感情,把为战士写的歌曲写成软绵绵的。”

羊路由喜爱民族民间艺术,始终坚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和众多民间艺术家成为好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羊路由被分配回到成都,始终担任音乐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他的民族民间音乐情结却始终坚持不渝。女儿黄一涓回忆:小时候父亲总爱带我们去被誉为“川剧窝子”的锦江剧场及“悦来茶园”看戏喝茶,喜爱川剧艺术家陈书舫、周企何等表演的折子戏;曲艺艺术家邹忠新的金钱板、李月秋的四川清音、李德才的四川扬琴等等,还带我们去看省歌舞团的川剧曲牌交响合唱。“父亲听戏时十分投入,沉醉得很,经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他说川剧剧本写得漂亮,唱腔很美”,“父亲和许多艺术家成了好朋友,经常往来,一起喝茶听戏交流。”

羊路由平易近人,清廉简朴,时时处处率先垂范,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孩子回忆说,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后的羊路由,始终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没有任何官架子,“有一次他去剧院审查节目,被看守人员误认为是无关人员拒之门外。”由于患有慢性哮喘等病,医药费成为日常开支一部分,但他始终从自己的工资里支出,“不给组织添加负担”。他的专车,从来只供工作使用,绝对不允许家人乘坐和办私事……“父亲离开我们整整42年了,他一生清廉简朴,两袖清风,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房产和金钱却给祖国的音乐宝库留下了宝贵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