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人物扫描 > 话说开国将军 > 探本溯源

《话说开国将军》讲座

日期:2020-12-09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纪方

5fd0722c20914.jpg

开栏絮语

开国将军,一个令人敬畏和崇尚的称呼。一谈到这个话题,往往让人想到硝烟弥漫的炮火,金戈铁马的战斗,想起那些热血铁骨、出生入死,奋不顾身,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和英雄人物。古往今来,开国将帅留给人们的都是血与火的感慨,爱与恨的壮烈,名垂青史的记忆。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演进中,由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也在斗争中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南征北战,横刀立马,精忠报国、劳苦功高的军事将领。在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期,先后有1613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史称“开国将军”。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中华人女的爱国情怀,聚集着东方的、民族的、党性的、血缘的精神内涵。岁月匆匆,这些开国功臣们的大部分人已作古,但其英名和业绩将永存人间。有的虽然年过百岁,烈士暮年,却依然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业。毋庸讳言,其中也有极少数人后来犯了错误,或走向了反面。但是,开国将军们的生平境遇和人生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念念不忘和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仅就“开国”这一点而言,也是后人难以相及的历史性特征和历史性魅力。打开当今的各种报刊载体和数字网络融媒平台,有关开国将军的研究和传闻轶事比比皆是,尽管主流导向是传播红色文化和弘扬英雄精神,但也夹杂着为猎奇和博取受众眼球而胡编乱造的传闻趣谈,极不负责地拿历史开玩笑。

为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实地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本色和风采,客观阐释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杰出将领们的历史功绩及其人格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奋发图强之志,延安红云平台邀请党史、军史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依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谱》《开国将军轶事》等权威性的著作和史料,将在《延安红云.人物》版块中开辟这么一个《话说开国将军》讲座,将陆续推出有关开国将帅的史话故事和视频课件。欢迎阅览和点击,也希望大家赐稿和批评指正

第一讲:关于开国将军和军衔制度

一、我国古代的开国将军

将军一职,古来有之。远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将领兵打仗的武士或官员称作将军。“昔者晋有六将军”,“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见《国语·晋语四》)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又是军政官员的名誉职衔,甚至作为爵号使用等等。

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此皆非正式官名。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又置前后左右将军。(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沿袭之。汉初置大将军、骠骑将军,官位仅次于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官位仅次于上卿。(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汉还有中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些将军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号,参与朝政。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一般是根据国家和战争需要,在统兵征伐时临时设置,因事立名,事讫而罢。在此之下还有偏将军、裨将军等等。 

5fd0726acecdc.png

开国将军(帅),一般是指跟随带头创业的领袖人物或封建帝王一起打江山,夺取和建立新政权的英雄人物。纵览社会发展历史,你会发现,不管是哪一个朝代,都有开国领袖和开国功臣,都少不了跟随开国领袖(我国封建社会习惯称为先皇或先帝)一起南征北战、东闯西杀,为推翻前朝统治阶级而立下丰功伟绩的开国将军。

最早统一国家,建立封建专制王朝的秦始皇,能够灭三晋,破燕赵,克强楚,横扫六国,靠的是一支英勇善战训练有素的秦军和统帅这支军队的那些开国将军们,如蒙恬 、王翦 、李信 、桓齮 、辛胜 、樊於期 、司马靳等人。

到汉代时,将军的称号五花八门,在史书上留下辉煌英名的将军很多,如18岁的时候就一战成名,威震四方,后来连年征战杀得匈奴闻风丧胆,以一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魄在边疆上奋勇杀敌,可惜24岁就血染沙场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多次领兵出征,袭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败单于,“铁血威名扬塞外,雄风策马踏王庭”的大将军卫青;精通箭法、单骑敢闯十万敌军阵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留下千古名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的伏波将军马援等。其实,严格讲起来,这些名将还算不上开国将军,因为他们都属于汉文帝、汉武帝时代的人物。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跟随刘邦建功立业打天下的那些武将们,方可称作开国将帅,比如韩信、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彭越、英布等。尤其是大将军韩信,为开创大汉江山的建立了盖世奇功,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传说。

5fd0729571910.png

5fd072ad5e0f1.png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大唐王朝的开国将军有数十人之多,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有李靖、李世绩、李道宗、程咬金、秦琼(秦叔宝)、杜伏威、张士贵、尉迟恭(尉迟敬德)、窦轨、段至玄、陈克耕、契何力等。隋末有名的瓦岗寨农民起义军首领,不少人后来成为唐朝的开国大将。宋、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也各有各的军职阶位和开国将军。这里就不再一 一列举。 

5fd072c4537e5.png

二、现代军衔制度的起源

现在世界通行的军衔制度,源自欧洲。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官衔,没有军衔。军衔与官衔的根本区别是把士兵纳入了军队的等级体系,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最初用军衔代替官衔的变革,发生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其原因是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阶级为了发展贸易,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王权,以打破封建割据。国王为了集中王权,需要工商阶级的财政资助,于是,在这些国家出现了一个以保护贸易为交换条件、工商阶级出资支持君主制的政治局面。国王通过税收得到了雄厚的财源,雇佣国外的军人建立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从此以后,雇佣军成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新的军队开始由大批雇佣军编成,因为封建制度的瓦解,获得了谁出钱就为谁服务的自由”。

雇佣军以步兵为主体,其成分大都是自由农民、市民、破产骑士、有产市民的子弟以及出身于其他阶层的普通人。雇佣军的组织以连为基本单位,几个连组成一个团。连的指挥官称作上尉,副手称中尉 ;团由称作上校的军官指挥,助手称为军士长,后来改称少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价交换、平等权利等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反映到了军事领域,刺激着军队改变其官职的选拔制度:以出身门第世袭军职的旧传统破产了,建立起按劳绩战功获得军官职位的新制度。但是被选拔上来的这些非贵族的指挥官,由于没有爵位可供标志个人的身份,自己的荣誉、地位和待遇得不到社会的保障,于是,这些平民出身的军官们,强烈要求设立一种与其军职相对应的阶位称号,来保障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这种要求也符合新兴资产阶级使用这些阶层的力量来共同反对封建领主的政治利益。这样,终于导致了雇佣军中原先的某些职务名称,逐步转变成为个人的阶位称号,职务则用“排长”“连长”“团长”“旅长”等来命名。从而形成了军队职务与军衔等级相对应的两大体系,出现了包括军官、士兵在内的军队衔级制度。

军衔制度的出现,促进了国家武装力量的建设。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指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同西班牙的战争中,由于法国军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衔制度,“军人的衔级开始成为一种权利,大大优于家庭出身,受人重视的是劳绩战功,而不是祖宗门第”,这就增强了法军的使命感和与荣誉感,激励法军奋勇争先,所向披靡,“路易十四一在边境出现,边境城市便纷纷落入法国手中”。正因为军衔制度对军队建设具有积极的激励促进作用,它逐步被世界各国军队所采用,400年来相沿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现代军衔制的标志符号和等级设置

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叫做军衔。军人的这种等级称号,各国样式有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或参照的是西欧式军衔。

军衔的等级,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构成,有的国家在将官之上还设有元帅,在尉官与士官之间还设有准尉官衔。军衔按获得者的兵役状况和所在部队的专业性质,在横向上又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低,具有一定条件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合有权穿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部队的指挥与管理,促进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间交往也具有重要作用。

军衔等级设置的数量,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最多的设二十多级,最少的设十几级。军衔等级设置多少,总体上受本国武装力量的体制规模和编制序列的制约。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到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的扩大,将军逐步区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目前,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称关系,通常是少尉对应排长,中尉对应副连长,上尉对应连长,少校对应营长,中校对应副团长,上校对应团长,准将对应旅长,少将对应师长,中将对应军长,上将对应方面军司令官。

四、我国军衔制度的设立和传承

中国近代的军衔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的清朝新军。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面对列强的战争中已暴露无遗。一些大臣、督抚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已不合时宜。为了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只好采纳众议,着手改革兵制,决定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绿营军队。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

清朝的新军,在编制、装备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制度来改变当时“重文轻武”的流弊,振奋士气,提高军队的社会地位,改变官职与官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状况;改革官兵制服与识别标志,既整肃军容,亦适应操战;实行国际上大体统一的衔级制度,以利于国际交往。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清朝在灭亡前,用了五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式军衔体系。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当时,所形成的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即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开始规定军衔设六等十六级。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军衔等级最多时设六等十八级。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5fd0741d6700e.jpg 

北洋政府时的军衔

5fd074885a088.jpg

国民党陆军军衔

北伐战争时期,作为黄埔军校校长和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军衔最高,为五星特级上将(相当于元帅),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一级上将一开始只授予9个人,即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二级上将的名额是22个。那个时候,国共合作北伐,共产党员周恩来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军衔是中将,像卫立煌、薛岳、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孙元良、徐庭瑶这些国民党将领,都曾是周恩来的部下。抗战时期,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军衔级别是中将,但蒋介石特批,享受上将待遇。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成立了军调处三人小组,国民党方的代表是张治中,军衔是上将;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军衔是五星上将;共产党方面的代表是周恩来,为了级别对等,周恩来也被临时授予上将军衔。这就是说,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有过两次中将、一次上将的经历,都是为了跟国民党打交道而授予的对等军衔。而对于周恩来本人来说,他并不喜欢也不在乎这种等级制的东西,从来没有以此为荣,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还有过军衔的事情。

大革命时期,同时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和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共产党人还有叶挺、叶剑英、李富春、林伯渠、郭沫若、萧劲光、刘志丹、蒋先云等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不久,在武汉的国民政府汪精卫集团也叛变革命,大肆“清党”和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大革命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革命军演变为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动统治的工具。在国民革命军的共产党人纷纷退出,他们的军衔也随之被取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和随后不久的秋收起义。当时起义的部队主力还是北伐战争后期由中国共产党掌握或受共产党影响比较大的部分国民革命军,主要是张发奎所统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主要军事将领贺龙、叶挺、朱德、卢德铭等人,都曾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起义失败后,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胜利会师后,中国共产党才开始建立了独立的武装部队,起初称作中国工农革命军,随后参照苏联红军名称,改称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在北方和南方的红军部队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开始后,陆续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延续至今。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虽然也有军团、军、师、团、营、连、排、班(或称方面军、野战军、纵队、支队、分队)的编制序列和各级指挥体制,但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条件实行正规化的军衔制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战全面爆发,国共合作进入了第二次合作期,红军被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的部分高级指挥员获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正式任命和授衔。如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授予上将军衔(其实,早在北洋政府时期,朱德就曾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八路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首任新四军军长叶挺、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八路军总部总参议宣侠父、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等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八路军、新四军的其他主要将领左权、聂荣臻、徐向前、周昆、周士第、倪志亮、陈光、周建屏、徐海东、黄克诚、卢冬生、张宗逊、陈伯钧、王震、王宏坤、王维舟、陈赓、陈再道等人,曾被授予过陆军少将军衔。还有一些著名抗战将领如陈毅、粟裕、彭雪枫、叶成焕等人,虽未获得过正式授衔,但因其战功显赫,带兵有方,也被部队和人民群众习惯称为将军。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