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事件聚焦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各地活动
记者专访“中国团”红军支队老战士张国雄外孙 、中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张晋夫•阿那多利

延安红云;揭秘旅俄华工参与十月革命真相

日期:2020-09-25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5f6da5e6c81c3.png

延安红云北京讯(记者陈龙狮) 记者在北京市文联“决胜全面小康·我们是亲历者”主题征文与演讲朗诵活动总结仪式上,见到了中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张晋夫•阿那多利先生(简称张晋夫)。在此,记者想把他外公张国雄的革命故事,分享给大家。

延安红云:张老师您好! 

5f6da613dda79.png

张晋夫:您好!还想找延安红云帮我做推动为庆祝党的100周年策划的新长征组歌《东方之路》大型公益活动。

延安红云:这个活动计划什么时候启动?

张晋夫:预计在明年年初启动。

延安红云:保证按时参与,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是延安红云义不容辞的责任。听说您的外公是当年一战时期参加俄国十月革命的旅俄华工。我想对您做系列采访,您能不能根据这么多年研究的史料,介绍一下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的故事,如何?

张晋夫:好的,我今天先介绍我的外公张国雄。然后再找机会逐渐将这些年我一直研究的有关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的红色故事分享给大家。

延安红云:好的。

张晋夫:我的外公张国雄,1896年出生在河北唐山,于1956年在新疆石河子去世。他是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员。据我母亲讲,外公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打过仗,还见过列宁,是当时“中国团”红军支队的参战人员。  

延安红云了不起呀,因为十月革命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开创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并为世界各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求得完全解放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从小就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就请您讲讲您外公在苏联参加苏联红军的故事吧!

张晋夫: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黑暗的现实与苦难的生活让青年张国雄立志寻求一条光明之路。1916年5—10月“俄国采办材料处”代表中东铁路交涉员达聂尔,通过北洋政府公开在山东、河北等地大量招募华工,前往斯摩棱斯克省(今白俄罗斯城市)“专事砍伐木植事务”。为了解脱家境的贫困,我外公报了名,本来想猛猛挣些银子,到了正月回家过年。可万万没有想到,他和许多被招收的华工一起,被人贩子把头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带到了极其遥远的深山老林里作伐木工。后来才知道那个地方大约就是现在白俄罗斯明斯克附近的山区。刚开始到了那里人生地不熟,真是天晕地旋,辨不清方向,山沟里也没有别的人的村庄。而被骗来的华工大约几百人,有的是山东籍,有的是河北籍,就在这山沟里,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白天伐木,晚上住在用木头修建起的简易的工棚里,好几十人一个大通铺。每天干工作老板安排人根据每个人的工作量计入工分,不发工资,只是给记账。每个月发一次内部的购物票,华工要想买生活日用品只能到老板自己设的小卖部用购物票兑换商品,平时吃的也是粗茶淡饭。由于营养不良、劳力过重,华工们很快一个个都面黄肌瘦。他们语言不通,交通不便,身上又没有可以通用的货币,那可正是从火坑里又跳进了狼群。地狱般的生活是想逃都没有办法逃离。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将近大半年,大概是1917年下半年,俄国的老板开始心神不安,因为布尔什维克派人到山里给穷人出主意,做工作。这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那些有钱的资本家害怕被革命,一夜之间带上钱财逃跑了。剩下的几百号华工辛辛苦苦几个月工钱还没有拿到手,就听说老板跑了,大家都特别的愤慨。这时候布尔什维克的人就来帮助中国华工组织起来去政府讨工资、组织罢工示威游行等等。当然也有很多中国华工被劝说加入苏俄红军,就这样和张国雄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中国华工,在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投身于创立和保卫红色苏维埃革命政权的战斗,我的外公也成为了一名“中国团”红军支队的战士。

延安红云您外公怎么与您外婆组成家庭的呢?

张晋夫:听我母亲张桂花讲,当年有几十万华工来到俄国,有一部分都参加了“游击队”,也就是后来说的“中国团”红军支队。当时有中国华工参与的那种战斗大约持续了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后来苏联国家政府对当时的旅俄华工特别感兴趣,对他们的英勇表现也很赞赏,并对作战有功的华侨和先进人物都给予了比较好的政治荣誉和生活待遇,还有的给安置了政府部门、厂矿企业集体农庄等工作。中国华侨的勤奋努力和出色表现,当时也受到许许多多的俄罗斯人民的喜欢与尊敬。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苏联,正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围攻和封锁的困难时期,苏联的经济处于瘫痪状态,老百姓的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严峻的生活环境,中国华侨更是挺身而出,与苏联人民一道共克时艰,患难与共。他们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当地种植蔬菜改善生活,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帮助人民渡过难关。不仅又一次赢得了社会政府的信任,还赢得了许许多多俄罗斯姑娘的芳心。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国婚姻,也正是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俄两国之间。可是这段历史在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历史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天书被封存在那里,甚至即将濒临永远的消逝。而这部天书的背后,正是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前奏。这些本来为了生计去逃荒的中国农民,历史的风浪却把他们卷入到了人类历史一次最伟大的革命浪潮中,无数的先烈英灵葬于异国他乡,幽魂一直难眠。

延安红云是啊!可以设身处地得想一下,那时候没有通讯联络手段,一出门发生了什么,只有天知道了。

张晋夫:是啊!我在研究这段历史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有一部苏联学者发表的《中国战士同志》其中就描写了在102年前,在俄罗斯-弗拉基(高加索一个重要的小镇),沙俄白军与苏俄红军正处于你死我活的激烈鏖战之中。当时,疯狂的白军根据情报,他们面对了一股来路不明的抵抗力量,连续半个月,怎么打也攻不下来,于是,白军们就残忍地切断了四周所有的供给线。最后,好不容易冲了上去,结果发现:阵地上面顽强拼死坚守的,原来是一些中国人,只见大片已经倒在尸体堆里,还有十几个人满脸血渍、奄奄一息。他们头发都被烧焦了冒着烟,露出宁死不屈的目光,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来苏联红军反攻解放了小镇,他们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张写着中国字的纸壳,上面写下了 大概这样一些诗句: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我们也有爹娘,我们也有故乡。

我们漂泊在远方,我们厮杀在战场。

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共同的理想,我们的血液一起流淌,我们的尸骨一起埋葬。

就在这些中国团的战士临终前的最后时刻,头顶飞过来一只小鸟。

有人喊出:快看!天使——!有人猛然间瞪大了眼睛。就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刻,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托付小鸟,将看到的这一切给远方的家人捎个口信------

假如小鸟能借我翅膀-----假如有一天我还能回到故乡。
亲人啊!亲人啊!

那一声小鸟的歌唱,就是我不变的衷肠。
祖国啊!祖国啊!

那一缕田野的花香,就是我梦中的渴望。
祖国啊!亲人啊!如果我不能再回到故乡。

那小鸟,那花香,就是我献给您,献给您!

最美的衷肠! 】

延安红云是啊!一批闯关东逃荒的人,怎么就卷入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在当时通讯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几乎可以说是,从此断绝了与家里父母和亲人的一切联系。发生了什么,只有天知道!

张晋夫:后来我把这段诗歌谱成了歌曲,2017年我们去莫斯科中国大使馆演出,有许多俄中友协的老同志看完都哭了。

延安红云这是一段被遗忘却最值得珍惜的历史。这是一群被淡忘却最值得记忆的人们。

张晋夫:1938年苏联政府让他们(华侨)回国时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因为“中国团”红军支队战士非常英勇,在十月革命的无数战斗中作出了贡献,他们英勇杀敌,很多人都牺牲了,家里的人却一点没有消息。我外公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脚部负重伤,伤愈后继续战斗。在苏俄内战结束后,我外公被安排在一个类似于民政所一样的政府单位工作,1925年列宁逝世后不久,他被组织挑选作为劳动模范,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瞻仰了列宁同志遗容。我的外婆是一位白俄罗斯姑娘古鲁尼,大约1929年前后,她作为那个时期的共青团员,也就是我们看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共青团员响应斯大林的号召积极投身西伯利亚大开发的工程建设中。有许多中国华侨也生活在那里,我外婆古鲁尼也因为一段离奇的故事与我的外公相遇相识。大概在1930年左右,我外公和外婆生活在了一起。1937年12月我的母亲张桂花在苏地出生。1938年,因为苏联政治原因,我外公携俄罗斯妻子古鲁尼随大批中国华侨(华工),从阿拉木图经过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回到中国。

延安红云那他回到中国,为什么没有回到故乡唐山?

张晋夫:当时1938年苏联政府分五批,将西伯利亚的中国华侨从北向南到阿拉木图,再用卡车把他们运到新疆塔城巴克图边境口岸,我们中国这边再用马车,毛驴车将这些华侨其俄罗斯家眷接到塔城县城。城中的老百姓都很热情,让华侨一进国门就感受到久违的亲切与感动。可是当华侨们提出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与共产党的部队合一起打日本鬼子,蒋介石听到这样的消息很不高兴,于是下令围堵,不许华侨出疆。这种情形下,我外公就不能回到唐山老家了,他们在新疆塔城生活一年后,又到沙湾县60户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因为我外公是曾经的布尔什维克苏共党员,听我母亲回忆,他依然没有忘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誓言,在新疆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给周围的老百姓不断传播先进思想和革命真理。1943年,他得知他的战友韩奎武被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心情无比悲愤。1944年,“三区革命”爆发,我外公和家人又流落到新疆昌吉玛纳斯、呼图壁一带。1950年他参与了玛纳斯县人民医院大楼的设计与修建工作。1953年定居石河子老王庄,于1956年病逝于石河子,享年60岁。我外公的墓地安葬在新疆石河子乡五宫村红桥湾墓地,最后也没能回到故乡!

延安红云您现在是在北京的新疆人,您回到故乡唐山看过没有?

 张晋夫:2011年4月5日,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组帮忙联系,我终于回到了唐山外公家里,实现了阔别95年历经3代人的跨世纪回乡之旅。我很早就听母亲张桂花讲述爷爷当年闯关东背井离乡的情形,当年21岁的外公离家时有一位父母包办的妻子,和一个不到两岁的男孩,名叫张浩。张浩舅舅在八路军129师入伍参军,于1941年在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牺牲,牺牲时仅26岁。那位苦苦等了张国雄一生的大妈于1976年在唐山去世,享年75岁。更让人感动的是,我的舅舅张浩,有一个与之定亲但还未过门的媳妇曹女士,当年为了参加八路军抗日,两人就商量好等打完鬼子胜利了就回家结婚。我的舅舅张浩特别的孝顺,于是将老母亲托付给了未婚妻曹女士。后来张浩舅舅在抗击日本鬼子的扫荡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曹女士在万分痛苦的情况下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抗日烈士妻子的责任。虽然不断有人劝说,希望她重新嫁人过好余生,但她怎么都不肯,她用她的行动替她的未婚夫张浩照顾了“婆婆”数十年,一直到老妈妈去世。她自己守在张国雄当年离开唐山的家,一直到生命的最后------(说到这里,张晋夫也是眼眶泛红)2011年,当我第一次回到外公的故居,了解到外公原配和曹女士的故事,立即决定将原来已经完成的中俄电影剧本《东方响起曼陀铃》的名字改为《白桦林的等待》。并发誓一定要在电影里讲述这段故事,希望这两个苦苦等待了一生的女人能够有所慰藉。

延安红云您是如何看待外公外婆那一代人的?

张晋夫:我外公作为一个朝代交接(清朝与民国)的普通百姓,因为历史变迁、社会动荡,让他和他的家庭,出现了梦魇一般的漫长等待和苦苦追寻。外公作为当年旅俄华工中最普通的一员,他的人生遭遇能集中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苦难深重、满目疮痍。普通百姓、无辜的人民在战争和动荡的背景下,命运完全不由自己掌握,多少人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那个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有无数的先辈们不惜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我们作为后辈应该了解,应该懂得。中俄两个国度、两个民族,几代人的命运紧紧地连了一起。然而当我们回顾和思那一段极不寻常的百年历史,我们的追问怎么就不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反思呢?想一想罪恶的战争,想一想发动战争的历史元凶。我们今天的历史后人更应该记住什么,更应该珍惜什么?

延安红云张老师,您有四分之一的俄罗斯血统,您外公当年不是普普通通的华工,而是参加十月革命的先驱,我们革命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呀!遗憾的是,连中国华侨博物馆也都没有这段历史的描述,您是如何考虑继续为中俄友谊贡献自己力量的?

张晋夫:我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怎么样把握题材,提炼思想,讴歌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向。我从2006年开始研究当年几十万华工到俄国的史料,希望和越来越多的关心红色文化的人士一起抢救挖掘和保护中俄这一段珍贵的历史,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作为当年旅俄华工的后代,有义务有责任配合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历史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将音乐艺术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将时代责任与文艺创作相结合。积极参与中俄友好民间交流,为“一带一路”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延安红云感谢张晋夫先生的坦然,我受益浅。

附件:词曲作家张晋夫•阿那多利简介

image.png

张晋夫•阿那多利先生(中)在俄国寻亲的照片

张晋夫•阿那多利:中国当代词曲作家。中俄后裔,中俄红色历史文化挖掘人。祖籍河北唐山,外祖父曾是旅俄华工十月革命中国团的战士,外婆是俄罗斯人。2018年第十届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拍摄的中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永久的回忆》荣获2018年美国小金人国际电影节特殊贡献奖。

张晋夫先后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近年来创作发表词曲作品近800多首。

他策划、编著了中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永久的回忆》,中俄大型纪实电影《白桦林的等待》剧本,组织了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俄罗斯母亲团”。

首次赴俄寻亲之旅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于2017年11月27日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办了张晋夫专场《永久的回忆》音乐会博得李辉大使及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女士以及俄罗斯官方高度评价。

他曾是2007年新疆昌吉十大杰出青年;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2019年北京世园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两场由他创作并导演的百草园《黄帝内经》主题音乐会。

主要代表作:凤凰传奇《胡杨新娘》,韩磊《回望木垒》,谭晶《天池轮回》,刘和刚《楼兰复活》,王宏伟《庭州的月亮》,王丽达《锦绣的中华》等。最新创作歌曲《共同未来》于2018年7月在俄罗斯获得第九届莱蒙托夫国际诗歌音乐节金奖。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