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理论探讨 > 延安窑洞里的艺术哲学 > 文献参考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日期:2020-05-18         文章来源:新华网         

随着“5·23”这个日子越来越近,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话题也日渐升温,各种纪念活动、演出活动、文化活动等陆续在各地展开。70多年前在延安的山沟里为什么举行了这个座谈会,它的影响和意义为何如此长远?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争取解放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成了民族解放的旗帜,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阻拦,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延安。其中也包括大批满怀理想和激情的文艺家、作家、诗人、演员。

  大批文艺青年和红军中的文艺工作者汇聚延安,给延安文艺的百花园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新局面。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率先开赴前线,“街头诗运动”风靡陕北,《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回荡延河两岸,《八路军进行曲》的旋律响遍全军。

  然而,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知识分子要和工人农民结合,要有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产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由此,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创作中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一味地强调自我复归,自我表现等。文艺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如何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成为当时延安文艺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报告,拉开了整顿“三风”的序幕。为了推进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学习,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文艺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毛主席和有关中央领导同志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1942年春天,毛主席分别约请艾青、刘白羽、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曹葆华、姚时晓等几十位文艺界人士促膝谈心,了解文艺界的情况、想法,也不断思考、构想着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

  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召开。这天的会和5月16日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主要听取大家的发言,参加过会议的老同志们回忆说,毛主席一边听,一边不时地在纸上记,时而还风趣地插上几句话。

  5月23日,座谈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晚上,三根木棍悬起一盏汽灯,照得会议厅前一片通明。毛主席“慢条斯理却气势磅礴”地作了总结性讲话,这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个讲话,针对延安文艺界的现状和争论,联系“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方向问题、道路问题,规定了一系列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它不仅为中国的文艺发展开辟了新纪元,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作家们纷纷深入生活第一线,使延安文艺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陆续出现了秧歌名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钟万财起家》,歌剧《白毛女》《血泪仇》,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小说《铜墙铁壁》、《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并且,几十年来中国的文学艺术家沿着《讲话》所指引的方向,为时代留下一大批不朽的篇章。

  时至今日,老中青几代文学艺术家仍然感到,《讲话》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