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事件聚焦 > 当年陕甘宁边区是怎样防控病疫的 > 文献参考

陕甘宁边区卫生事业研究综述

日期:2020-02-06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朱赞美

陕甘宁边区地处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连年战争的破环,造成其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度落后,卫生条件整体状况非常差。中共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更是非常重视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变了陕北的卫生状况。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现代化起步的一个重要方面,边区的卫生事业也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重视。在此,就近年来关于陕甘宁边区卫生事业的研究作一总结,并对边区卫生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思考。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由于档案、报刊、回忆录等原始资料的整理出版,与陕甘宁边区公共卫生事业研究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研究从世纪年代开始进入高潮,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研究方法都有新的发展,其特点是从政治史的视角来考察边区的卫生工作。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医疗卫生研究

医疗工作是卫生工作的基础,也是主要方面。卢希谦、李忠全主编的《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史稿》,完整而系统的介绍了陕甘宁边区从初创时期到年,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概况,是研究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工作史的开创之作。但美中不足的是本书对环境卫生未曾涉及,对畜牧兽医及牲畜保健方面论述较少。卢希谦、赵石麟主编的《陕甘宁边区医家传略》一书,介绍了边区位医护人员的情况。赵士炎主编《白衣战士的光辉篇章回忆延安中央医院》,主要介绍延安中央医院的创建以及发展状况。王天丹从总体上考察了抗战时期边区的医疗工作。边区政府成立后制定医疗制度、创建医疗工作组织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群众的医疗科学知识,培养卫生习惯,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民主主义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培养了大批医疗技术人才,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使全体军民树立了科学文明卫生的医疗观念,控制了发病率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有民众化公益性医疗保障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医疗工作共享医疗成果实施战时医疗工作方针的特点。秦爱民认为医疗工作在陕甘宁边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边区医疗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医疗体系,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人才,取得很大成绩,为抗战做出了贡献,也为国家进行医疗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王斐的从医药科技史的角度来论述。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对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非常重视,为改变落后医疗状况颁布一系列条例和政策,引进培养医药科技人才,设立医药科研机构,重视医药卫生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中西医结合,建立疾病预警机制,健全医疗机构,总结经验、出版医书,发展牲畜医疗,普及医药科学知识,提高健康防病意识,使流行性传染病得到初步控制,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治愈率。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边区医药卫生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当时边区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新中国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我们今天发展医药卫生科技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深刻的历史启示。张启安较早论述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工作,也可以说其论述是陕甘宁边区医疗工作的拓荒之作。其主要观点为:陕甘宁边区时期,即延安时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即边区政府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为宗旨。我们今天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精神,就是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另外,作者在文中还指出,“陕甘宁边区时期医药界先辈们的高风亮节,崇高的医德医风,永远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中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财富。”王元周对抗日战争各个根据地的群众医疗卫生事业进行了总体论述,可称为是这方面的拓荒之作。作者指出,在八路军控制的各根据地,起初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关注军队和党政机关的医疗卫生工作,而对群众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这与张启安等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不同,值得探讨。年以后各根据地普遍强调群众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新的卫生知识,改变了乡村旧的医疗卫生习惯,并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动员。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抗战时期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并为解放以后中国医疗卫生事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卫生防疫研究

卫生防疫是陕甘宁边区卫生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也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温金童对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事业有较多关注,成果不斐。如《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举措》、与李飞龙合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从医疗史的角度论述边区的卫生防疫。认为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制定了卫生防疫的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卫生组织。这些措施使广大群众学到了卫生知识,增强了卫生观念,从而使边区的人畜发病率、死亡率都逐渐下降。其硕士学位论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工作》,把重点放在卫生防疫上,对陕甘宁边区卫生防疫工作做了更深层次的比较全面的探讨。该文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制定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卫生方针政策,但欧阳竞在其回忆文章中说并未确立这一方针并且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卫生宣传,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卫生组织。这些政策和措施,改善了边区的卫生医疗面貌。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还涉及到边区环境卫生、牲畜卫生方面的研究。同时作者还把视角扩展到来华外籍医生、妇幼保健及中西医合作方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卫生工作的局限性。由于物资的匮乏使得许多措施无法实施,卫生工作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工作人员少,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封建迷信思想短期内不容易消除,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要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客观因素制约着边区卫生状况的发展,同时更证明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要有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孔淑贞、梁烈庭也对这一问题有相关论述。

三、 妇幼卫生保健及中西药合作研究

妇婴卫生保健是边区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样引起学界关注。温金童与罗凯、孔淑贞,都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他们认为由于边区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规,采取了积极宣传妇幼保健知识、培训新法接生人员、预防接种等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使陕甘宁边区的妇幼保健工作初见成效。温金童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中西医结合政策。作者认为,边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开发了边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部分实现了中草药的自给,满足了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并且摸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走中西医结合的卫生工作之路。另外,高钦颖对中西医合作也有一定的探讨。

四、医学教育方面研究

边区医疗卫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拥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务人员,边区通过开办训练班,兴建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卫生人员。王斐、贺启翔、谢小梅从医学教育体系、教师队伍、学生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医学教育为边区培养了大量的医药技术人才和医务工作者,对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边区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中、高等医校的教育和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现代中医药》年第期的《陕甘宁边区保健药社与卫生合作社研究概况》,是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简要介绍了保健药社、卫生合作社的研究概况。

五、收集回忆录性质的史料

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出现的较早。如:张汝光的《红军卫生学校生活回忆》(《健康报》年月日,第四版),许德《勤工办学的榜样红军卫生学校的回忆》(《健康报》年月日),李维祯的《回忆八路军制药厂》(《医药工业》年月,第期),《奉命筹办八路军制药厂陕北纪闻》(《党史纵横》年第期),许德的《雪山送药回忆活跃在抗日战线上的医务工作者》(《健康报》年月日,第版)。这些文章向我们展示边区卫生工作各个方面的风貌,为我们进行边区卫生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