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人物扫描 > 他们当年奔延安 > 当年故事

颜一烟:皇亲格格到延安

日期:2019-08-27         文章来源:原创:西安八办、延安红云         

555.jpeg

东北文工团团员颜一烟


颜一烟本名颜毓芳, 1913年6月13日出生在北京一个封建贵胄家庭,祖父是清朝一品顶戴,父亲是世袭官僚,王府内称她为毓芳格格,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入有汽车的生活,还有两个专门伺候的"妇差"。

毓芳格格7岁那年,母亲死了,父亲续娶的是溥仪的族姐,又是段祺瑞的干女儿金熙。1928年,父亲带着继母和哥哥颜毓蘅去了奉天(即沈阳),把毓芳遗弃在北京,她只好选择到不收学费的北京温泉女中就读。为了维持生计,她开始写作,并把名字改为颜一烟。

1934 年,从天津河北女师毕业后,颜一烟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东京的地下党组织号召留学生回国抗战,当时颜一烟入学已经两年半,还有半年就毕业了,但她毅然决定中断学业,马上归国投身抗战。一到上海,她就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在队里担任秘书,既写剧本,又参加演出。

据颜一烟自传体小说《盐丁儿》一书透露,在演剧队,颜一烟曾与冼星海谈过恋爱,牵线的红娘则是著名电影演员王莹。可颜一烟以事业为重婉言拒绝了冼星海。在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当着冼星海的面,颜一烟提出选择恋人的条件,一是不要音乐家,二是不要广东人。不要音乐家,颜一烟的解释是:"当我冥思苦想结构一个作品的时候,旁边有个人老是'斗来米、斗来米'地在耳边哼哼,我能写得下去吗?"

1937 年,她的笔录活报剧《九一八以来》在《抗战戏剧》杂志发表,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及四川旅外剧队等戏剧团体争相演出。她执笔的话剧《飞将军》也由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演出,作品激励着民众高涨的抗日热情。

她后来到了武汉,参与了抗日影片《最后一滴血》的拍摄工作。她在一次聆听周恩来所作报告后,就一心想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颜一烟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李克农同意了她的要求,写信介绍她去延安。有些亲朋好友劝她不要去延安,说延安的生活很苦,冬季天寒地冻,夏天酷热难耐,被汗水浸湿的粗布衣服干了以后,放在那儿都能立起来不倒下。但这些没有动摇她到延安去的决心。1938年春,颜一烟从武汉启程,到西安后,即找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到。

在无数奔赴延安的人中,并不是每个人可以乘汽车去延安的。西安到延安有八百里之遥,当时又不通火车,来往的汽车也很少。办事处安排她加入了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一同步行前往延安。对于坐不上汽车的人来说,要走完这段路程,不啻一次“小长征”,而颜一烟这个皇亲格格就走完了这样的“小长征”。

陕北的黄土高原,到处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几天之后,他们便腰酸腿疼,脚上也打满了血泡。尽管如此,颜一烟仍坚持着不停地向前走,有时甚至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才有旅馆住宿。进了旅馆一躺下来,累得动也不想动。

他们整整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到延安的那一天,当远远望见作为延安显著标志的宝塔时,颜一烟激动得泪如泉涌,把疲劳全忘掉了。到延安后,颜一烟先在抗大学习,当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调"抗大文工团"任剧作组长,1939年夏调鲁艺艺术指导科任教员。

1940年,她在话剧《日出》中成功地扮演了“顾八奶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了某剧团演出的 《日出》后评价说:“还是我们延安的‘顾八奶奶’好!”,后来,《日出》在东北演出,大连人民对颜一烟精湛的演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她的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给她打了“120 分”的超高分。

1939年、1944年,颜一烟被延安鲁艺评为模范工作者,1946年又被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评为模范工作者。 1948年,颜一烟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创作了电影剧本《中华女儿》,1949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中华女儿》取材于抗日战争“八女投江”的事迹,再现了八位抗联女战士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与日军血战到底绝不屈服,最后集体殉国的英雄事迹,获得了文化部第一届优秀影片奖。

颜一烟后来先后任《人民戏剧》杂志编委、主编,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团委及编辑出版部部长、编辑、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编辑。中央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室编剧,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编剧、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创作了多部电影、小说、散文和诗歌,影响和激励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