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播撒红色种子树起人生路标

日期:2023-11-13                  作者:李平

延安打小就在我心目中占有非常神圣崇高的地位。孩提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一位慈祥的电影院售票员老奶奶,三十年代在去延安的路上被家人硬追了回来,而同伴们却坚持到了延安。由此,我知道了家乡有多名热血青年当年曾奔赴延安。其中有一位女性与开国大将成婚,建国后曾任海军总医院副政委;由此我还知道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上,曾经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背着行囊,怀揣希望,艰难跋涉在通往延安的道路上,至此延安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学生时代,背贺敬之的《回延安》,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这些诗句熟记于心,感受到了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养育了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感受到了诗人对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尤其是老师教得最多,最铭记于心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中许多经典至今仍能背上几段。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像“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对《愚公移山》中毛主席讲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总是记忆犹新。如是经典语录,时下看来,依然历久弥新,因为他鲜明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好“我是谁” “为了谁” “依靠谁”的问题。延安时期毛主席写的这三篇文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品格产生了不可估量影响。

岁月荏苒,初心如磐。伟大转变到来绝非偶然,老一辈革命家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异于常人的世界眼光,有超凡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非凡的人格魅力,锻造形成了一个英雄群体,并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延安时期是我们党走向成熟,是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时期,党在延安的历史是中国革命辉煌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一部分。80多年来,延安和延安精神始终保持青春的风貌,是我们的精神坐标,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延安行延安情,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上学时,老师经常教诲的一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至今仍铭记于心。而今,不敢说已读有万卷书,但读书学习始终成了一种自觉和习惯;算是机缘巧合,这些年来,有不少机会,到了不少地方,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三次延安行,似朝圣般的洗礼之旅使我始终记忆犹新不曾磨灭。

1986年9月,在省委党校上学,学校组织到延安参观学习,那是第一次到延安,当时交通不便,记得早上6点多我们乘大巴从西安出发,一路上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心里默诵着茅盾的《白杨礼赞》,“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默念着贺敬之的“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背诵着陈毅在七大开幕时写的“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畅想着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直至傍晚才到达延安。

在延安一天半的活动中,可以说心中处处充满着崇敬之情,每到一处,每走一步,总感到这曾是伟人生活和走过的地方,神圣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因为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在杨家岭,目睹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工作生活的场景,窑洞烛光闪闪,写出雄文卷卷;在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照片,一张张图表,尤其是看到那一个个年轻且刚毅、与我年龄相仿的脸庞,心灵受得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其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不仅深受教育更使人励志。

二十年后,2007年5月,有机会陪同与我县对口交流的江苏常州新北区领导再次到延安,由于有陪同任务加之时间仓促,虽逗留时间短,仍留下了深刻记忆;同时,还不由得升起了一种自豪感。由于工作缘故,我曾多次前往江苏常州新北区考察学习,每次去开座谈会的时候,每当听到他们自豪而又信心满满的谈GDP收入,谈人均收入时,强烈的感觉到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既惭愧,又无言以对。这次,看到客人们却是那么的虔诚,是那么的顶礼膜拜,终于为陕西为延安这块红土地而骄傲而自豪。

今年5月,时隔16年,在参加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议后,有幸在延安大学泽东学院学习了3天。如果说首次到延安自己尚是个青年,第二次是中年,这次是已经退休将步入老年,历尽了沧桑,心智也渐成熟,然而这次依然是心情激动难以平复,深深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伟力,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洗礼。

站在巍巍宝塔山上,望着蜿蜒的延河水,思绪万千,这既是一个地标的象征,更是一种红色的图腾,她滋养着心灵,涤荡着灵魂。深深的感到,每次延安之旅就是一次朝圣,是一次修行,也是生命中的一次赋能,更加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一路同行的市研究会屈善施副会长当即还赋词一首,道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

词曰:沁园春·登宝塔山

晨登宝塔山,极目远眺,思接千里,临塔草成。云云:革命圣地,红都延安,天高云淡。望清凉静谧,凤凰蜿蜒,宝塔山上,红旗翻卷,车水马龙,鸟鸣人喧,誓词铿锵入云端。

寻来路,为驰骋蓄力,紧追先贤。眺望万里江山,神州乾坤凭谁扭转?黄河浪涌,地覆天翻。剑在昆仑,玉龙飞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定海神针出四卷。逞年华,圆我中华梦,万众欢。

市研究会会长何帮军,在返程的路上,畅谈《延安归来话延安》并撰文抒发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这次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那种直冲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激发了我对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的再思考和再认识。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着”,也增强了对做好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深感,那每天如浪潮般一波又一波的人流延安行及赋予的延安情,向世人昭示:在战争年代铸就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延安精神,仍然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衣钵。

瞻仰圣地穿越时空,深刻领悟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在民族危亡之际,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在无比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创造出以小克大、以弱胜强的人间奇迹,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带向民族独立、富强和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参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革命领导人的旧居,一排排窑洞、一间间陋室,油灯、书桌、文稿,陈列简单、朴素简洁。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毛泽东等伟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韬伟略;一棵棵枣树,见证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集体把握中国命运、讨论战略方针、指挥千军万马的生动场面,也使我从中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力量。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营养,补足“精神之钙”,挺起精神脊梁、捍卫精神高地;就是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锤炼“真本领”,切实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潜心做好本职工作。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延安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仍风华正茂的奥秘,沉淀着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答案,蕴藏着中国共产党踏上新征程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闪烁着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延安智慧。

(编辑 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