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评论

一本厚重权威特色鲜明的地方党史教科书

——《中国共产党陕西渭南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评介
日期:2023-08-07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张全省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黄龙山、乔山与延安、铜川接壤。民主革命时期,渭南大地是一片红色的热土。1919年由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在华县创办的咸林中学,在1921至1923年期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共产党人魏野畴,到来这里担任学校教务主任,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共产党员王复生、王懋廷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和魏野畴邀请到这里任教,向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7月,毕业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王尚德,受董必武、恽代英及其武汉地区中共组织和团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渭南县(现渭南市)赤水镇,与好友张浩如等创办私立赤水初等职业学校,聘请王复生等来校任教,这里成为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1928年5月,刘志丹、唐澍等共产党人毅然率领西北军新编第三旅(许权中旅)以及陕东赤卫队等农民武装和革命群众发动声势浩大的渭华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近千人的“西北工农革命军”,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西北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渭华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与习仲勋等同志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成功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及中共中央长征后落脚陕北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渭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改造河山,奋发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图片2.png

由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完成的《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渭南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23年4月版),历经10多年的艰辛努力,四个阶段撰写修改完善终于付梓出版。这部全面反映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时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渭南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的33万字的鸿篇巨作,凝结着渭南市党史工作者的辛劳汗水,自己有幸参与了著作第三稿的审稿修改,为它的出版尽了自己微薄之力,对其出版发行感到由衷欣喜。仔细地阅读著作,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本厚重权威特色鲜明的地方党史教科书,是一曲在党的领导下渭南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凯歌。

一、坚持运用正确党史观 

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坚持和运用正确党史观,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研究和看待党的历史。就是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看待党的历史。把党的历史还原到历史语境和历史情境之中加以把握。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陕西渭南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唯物史观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党史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准绳,全面叙述了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客观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渭南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渭南市建国后29年党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看清中国共产党陕西渭南市29年的光辉奋斗历程。

二、突出党史主题主线

党史工作是一项为党的历史树碑立传的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党史工作者是红色家谱的记录者。所以,要遵循“党史姓党”,“党史为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突出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国共产党陕西渭南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通过全面叙述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客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渭南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特别是记录了中共渭南地区三次党代表大会和多次党的重要会议的历史背景及会议重大决定,凸显了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让人们能够看到这29年时间渭南地区是如何从一个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旧渭南,在党的各级组织领导下,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渭南。了解党领导渭南人民的艰辛奋斗历程中改天换地,改造河山取得的辉煌成就,积累的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这就使这部著作能更好发挥资政育人、服务现实、服务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历史可谓曲折复杂,正确与错误、成就与挫折、经验与教训错综交织。这就要求党史工作者在研究撰写这一段历史时,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既全面完整系统,又客观准确公正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陕西渭南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在撰写上,坚持把成就写够,错误写透,评价公正的原则,使人们既能够对建国后29年间渭南人民在党组织领导下取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建设各方面成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能够对这期间发生的严重失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阐述这一时期的成就时,著作总结出六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包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渭南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渭南发展的坚实基础;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渭南成为“陕西粮仓”“陕西棉库”;建成一批铁路公路等交通项目,凸显了渭南“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地位;积极推广科学技术,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变。强调这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 西北局及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艰辛探索,开拓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这些成就为全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四、突出渭南地方特色

该书的编写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在重大历史问题上与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保持了基本一致,同时读起来历史感厚重,突出了渭南地方特色,比如渭南地区解放后,为支援西北战场,大荔、渭南地区各级党组织共动员民工20余万人,筑路33条,总长697公里,仅大荔分区支援小麦112.6万公斤,面粉164.9万公斤,小米37.15万公斤,食油2万多公斤,以及大量食盐、煤炭、饲草等,有效保证了西进大军的物资供应。在建国初期抗美援朝运动中,渭南地区人民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捐生活费、首饰的,有捐房产的,纷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1953年底全区共捐献飞机6架,入库人民币5.4万元,全区17228名爱国青年开赴朝鲜战场,781名渭南籍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著作根据渭南是全省农业大区的特点,反映了渭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过程、基本做法、经验与教训,对农业生产给予浓墨重彩的书写,展现渭南是全省的“粮仓”和“棉库”。 特别介绍了全区涌现出的以张秋香、高贞贤、郏腊香等为代表的植棉能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植棉经验,对推动全区乃至全国各地群众务棉种棉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如,把支持三门峡水库建设独立成节,彰显渭南党组织和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特别是1956年6月开始,渭南地区人民为了支援三门峡水库建设,32380名群众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舍小家顾大家,迁往宁夏银川专区落户,全区共安置移民286653名。后来三门峡水库蓄水后,因泥沙淤积,潼关以上河床抬高,黄河、渭河、洛河回水严重,严重威胁两岸群众安全,渭南地区再次安置移民89197人。这在全国许多地方是绝无仅有的。再如渭南三线建设的成就,讴歌了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投身修筑西韩铁路,兴建现代化工厂企业,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中展现出来的豪情斗志。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成就巨大,以韩城、澄合、蒲白三大煤矿,以秦岭发电厂、韩城发电厂等为代表的煤炭电力及其能源工业,以金堆城钼矿、东桐峪金矿、潼关金矿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以渭南纺织机械厂、陕西印刷机器厂、陕西拖拉机厂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工业,以陕西化肥厂、西北第二合成药厂等为代表的化肥、农药、化工原料工业企业的兴建和投产,初步改变了渭南工业薄弱现状,加速了渭南地区工业现代化进程。陇海铁路复线渭南段、西韩铁路、梅七铁路及西禹公路等铁路公路的建成通车,形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交通路网,带动了渭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在大力兴修水利设施方面,渭南地区各级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在对洛慧渠总干渠进行改造同时,修建以黄河为水源的多级高扬程电力灌溉的陕西省第一座大型电力抽水灌溉的东方红电力抽水灌溉工程,动员合阳、大荔、澄城、蒲城等县区8万多名群众参加,57名民工因挖渠施工献出宝贵生命,历经四年艰苦奋战修成东雷抽黄灌溉工程。建成石堡川、薛峰、林皋、桃曲坡等大中型水库。1978年底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15.2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313.3平方公里,很大程度改变了人民群众靠天吃饭局面。全区粮食总产量11.68亿公斤,为1949年的2.06倍,棉花产量3670万公斤,为1949年的3.21倍,小麦总产量占到全省30%,棉花总产量占到全省的60%以上,渭南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粮仓”“陕西棉库”。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渭南行政区域几经变化,到1983年10月,原渭南地区管辖的临潼、蓝田两县划到西安市,渭南行政区划基本稳定至今。本书内容涵盖地域范围以1983 年以后划定的区域为主,兼顾渭南地区曾经所辖的县(市。客观、全面、 准确反映这一阶段的渭南党史,遵循了历史的客观性,也兼顾行政区划的变化性。这就使这部著作在保持与全国政治运动、经济建设的步伐一致同时,突出了渭南地方地域特色。

五、框架结构科学规范

《中国共产党陕西渭南市历史》第二卷(1949-1978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的编写体例。全书分为四编二十章。第一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第二编为在曲折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9月-1966年5月,第三编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年5月-1976年10月,第四编为在徘徊前进中实现伟大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 12月。编下设章、章下设节、绝大部分节下设目,使本书逻辑清晰、浑然一体,书写了中共渭南地委带领全区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渭南大地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

六、写作方法严谨精准

该书的写作,运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吸收了不少党史、地方志的成果,史料丰富,内容翔实,言之有据,具体生动。坚持以叙为主、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在客观记载历史的基础上,对渭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客观分析,这就使该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中共渭南地区历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总体来看,全书内容全面,史料真实,数据权威,文字洗练,特色鲜明,其内容通读起来,既感到亲切,也鼓舞人心,可读可信。该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渭南党史基本著作的空白,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供了地方教材。我愿意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