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呆萌表情的红陶人头壶。王晨曦/图
商洛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红陶人头壶的故事。王晨曦/图
微微抬头的红陶人头壶,其头发造型尤为别致。王晨曦/图
我睁开眼,一束光从6000多年前追来,照在华山之阳的土地上。
我抬起头,一滴水穿过400多公里的距离,从洛河源头奔向远方。
我是红陶人头壶,这是我的故事。
世人与我相识,要从1953年说起。那年,洛南县灵口镇焦村村民在修建公房时从地里挖出了我,在他家的柜台上,我度过了一段时光,直到洛南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了我。他们很快得知,我出生于仰韶文化时期,已有6000多岁,于是我有了新的身份——文物。
1977年6月,西安半坡博物馆筹办“原始社会史”展览,从洛南县文化馆将我选中,从此我便离开老家外出游历。
我真正大火是在2018年,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播出,作为第一季第一集的“嘉宾”,我首个出场,成功吸引众人关注,晋升为大家心中的“网红国宝”。
2022年6月,受商洛市博物馆邀请,我得以回家“探亲”,称得上是荣归故里。
60多年来,我已经历许多,但相比60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点时间却似沧海一粟。回首过往,那些深处的记忆已变得模糊,千年岁月于我如梦一场。
红陶人头壶
名称:红陶人头壶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户籍登记时间:1953年
现住址:商洛市博物馆
壹 见证:千年一梦,山河万物皆如故
红陶人头壶出土的地方在洛南,这是一处文明的摇篮——据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了“洛南猿人”生存的痕迹。在这片土地上,红陶人头壶静静守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也听到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
数千年时光变换,村落成为城,符号演变成文字,风中韵律化为歌声。
红陶人头壶的守望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洛南县焦村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证明了人类曾在此聚集,形成村落,繁衍生息。
洛南,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周武王伐纣后,“归马于华山之阳”,彼时刀枪入库,天下太平,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隋朝,正式设立洛南县,但不久后天下大乱,唐替代了隋。百年间,唐朝又衰落,吐蕃趁安史之乱侵入长安,郭子仪收集旧众,传言他在洛南阅兵,最终收复都城。红陶人头壶看到的,是朝代更替,是岁月变迁,数千年如此。
在梦里,在凝望中,红陶人头壶不仅看到历史演变的规律,还见证了文化的诞生。传说中,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后,受到启发,在洛南创造了文字,从此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据《洛南县志》记载,1821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集了28个字,将文字摹记并刻于石碑之上,立在仓颉造字处。如今,在洛南县博物馆里,这28个“兽蹄鸟迹”成为游客打卡拍照的热门景观。
乐官伶伦的故事也在这片大地上流传,这位传说中的皇帝乐官因听到凤鸣之音,发明了十二音律,从此便有了声乐。4000多年后,清道光年间,洛南静板书流传开来,街头艺人拿着大锣、小锣伴奏演出,或为求神祈雨,或为婚庆寿诞,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从他们口中娓娓“唱”来。从音律到民间盛行的曲艺,红陶人头壶在看,在听,置身其中,又超然物外。
……
凝望生命与文明,数千年只是一瞬,这世间一切如故,红陶人头壶将继续凝望深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贰 魅力:红陶人头壶的艺术价值
在商洛市博物馆的展厅里,红陶人头壶静静伫立,身边是围了好几圈的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件国宝为何能回老家“探亲”?又何故如此受欢迎?
“申请红陶人头壶回家‘探亲’,我们费了不少心思,2019年我们就和半坡博物馆联系,希望这件国宝能在商洛进行展览。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我们对场馆进行全面升级,包括安防设备、电线电路、灯光等系统的改造提升。此外,我们还和半坡博物馆就运输、展览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对接,确保整个流程万无一失。”商洛市博物馆馆长雷新锋说,“等待3年时间,我们终于迎回了红陶人头壶,商洛群众将和这件国宝相伴半年时间。”
红陶人头壶回商洛后,记者前往洛南县焦村进行探访,寻找这件文物背后更多的细节与故事。洛南县灵口镇退休教师焦三荣说:“1953年,我的父亲焦中彦是焦村村支书,在带领村民修建公房取土时,发现了这个人头壶,东西在我家放过几天,后来有个魏馆长把这件文物带到文化馆去了。”
灵口镇焦村村民何荣亮家里保存有几块石器,他说:“这些都是十几年前在砖厂干活时捡回来的,其中有把石斧最逼真,县博物馆曾派人来登记、拍照,并判断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这些石器和红陶人头壶一样,都是‘焦村人’。”
红陶人头壶的美体现在三处。首先在技艺之美,这件文物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径13.5厘米、底径6.3厘米,人头与壶身浑然一体。商洛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雷玉婷说:“壶体使用原始红陶烧制而成,‘人头’部分是手工捏制,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工匠的精妙技艺。”
其次,红陶人头壶造型精美,其人物面部表情柔和,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编织精致。“这件文物的造型颠覆了‘原始人披头散发’的固有观念,盘起的发髻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生产之余已经有了审美需求。”雷新锋说,“这件文物虽是一个水壶,但嘴巴和鼻子的出水口过于狭窄,实用性不强,其价值可能更多体现于艺术层面。”
再次,红陶人头壶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其身上体现出的生命之美,这件文物的造型有两种解释,一说其代表孕妇,水从口中流出象征着母亲哺育孩子,从眼睛中流出象征眼泪,表达了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孩子长大的艰辛;另外还有人认为其眉目清秀,上半身是个孩子,展现了人类童年的相貌。
“这两种说法均体现了生命的孕育,人头壶抬头的动作,是对繁衍生息的渴望与膜拜。”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赵凤燕说。
叁 共鸣:新石器时代的“人像”文物
红陶人头壶所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的发现有一个故事。1921年,河南仰韶村发现一些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彩绘陶片,随后考古发掘展开,大量带有彩绘图案的精美陶器出土,这种文化类型按发现地命名,即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在中国分布地域广泛,涉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雷新锋说。
红陶人头壶有几个“气味相投”的小伙伴,他们同为“人像”造型,来自同一时期,虽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
“甘肃省博物馆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曾经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身材是个两头尖的长圆柱体,蒜头鼻和呆萌表情非常有特色,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网红国宝’。此外还有红陶人头像、红陶人面像,都在甘肃省博物馆。”雷玉婷说。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镇馆之宝——红山文化女神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其眼珠用圆玉片镶嵌,两颊及唇部涂有红彩,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人像”文物。
红陶人头壶,不过是历史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孔之一,但他和那些幸运的小伙伴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拥有漫长的生命。这些新石器时代的“人像”文物在此刻相逢,力量在他们身上凝聚。往后,他们依然相伴。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