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四·八"烈士陵园

日期:2018-10-10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烈士陵寝,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延安市区北7公里的李家洼。陵园背枕青山,松柏环绕,面对延河。整个陵园庄严肃穆,雄伟壮观。

5bbd778d4edbc.jpg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九人,因云雾蔽日,迷失方向,飞机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叶挺军长夫人、儿女和四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四八”空难,震惊中外,举国悲恸。4月11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组成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边区参议会决定休会一日,通令全边区降半旗三日,停止娱乐半月。

4月19日,延安各界三万余人在飞机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中共中央挽联:“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延安东关机关的西北角。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犯延安,对陵园进行了严重破坏。次年,延安光复,边区政府修复了陵园。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重修“四八”烈士陵园,并将张浩、关向应等人入园安葬。陵址在王家坪。“文化大革命”中,陵园又遭劫难。1971年,烈士遗骨被迁往城北李家洼。1992年5月12日,国务委员李铁映前往陵园吊唁,目睹陵园荒芜僻陋之景,当即指示拨款维修。经过扩建整修,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陵园占地约3.6平方米,依山傍水,两侧对称,具有中国陵园的建筑特色。青石台阶从山下直抵陵园。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耸在山坡上,塔高19.46米,代表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镶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左侧勒记“历史的丰碑——四八烈士陵园重修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墓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首排有秦邦宪(“四八”烈士之一,又名博古,原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社长,时年39岁)、关向应(中共中央委员、八路军120师政委,1946年在延安病逝,终年44岁)、叶挺(“四八”烈士之一,新四军军长,时年50岁)、王若飞(“四八”烈士之一,中共中央委员,时年50岁)、张浩(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1942年3月病逝延安,终年45岁)、邓发(“四八”烈士之一,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时年40岁)、靳道松(湖北阳新人,1928年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关中分区保安科长,1938年在中央党校学习,返回关中途中遇敌机牺牲,时年28岁)、郑耀南(山东掖县人,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一旅旅长,后在中央军委一局社会部工作,1946年病逝,终年38岁)。

第二排有杨森(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副军长,1936年4月牺牲于山西中阳,时年28岁)、朱宝庭(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陕甘宁边区参议员,1947年1月病逝于安塞县,终年67岁)、毛培春(江苏盱眙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五三师任职,从事情报工作,1948年在洛川牺牲,时年31岁)、黄齐生(“四八”烈士之一,贵州老教育家,王若飞之舅父)、任作民(中共西北局秘书)、王凌波(行政学院副院长,1942年病故于延安)、杨松(《解放日报》总编辑,1942年11月病逝于延安)、李少华(“四八”烈士之一,十八集团军参谋,29岁)、施章(上海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去苏联学习,出席中共六大。曾在中央组织部、社会部工作,1940年病逝于延安,时年47岁)、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49年9月在安塞县山中烧木炭,因炭窑崩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终年28岁。)

第三排有温吐秀(毛泽东之妻贺子珍的生母,病逝于延安)、叶扬眉(“四八”烈士之一,叶挺之女)、李秀文(“四八”烈士之一,叶挺夫人)、叶阿九(“四八”烈士之一,叶挺之子3岁),、赵登俊(“四八”烈士之一,秦邦宪随从副官)、魏万吉(“四八”烈士之一,王若飞随从副官)等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