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民俗风情

洛南静板书

日期:2019-07-19         

5d31860d72511.png

洛南静板书是流行于陕南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通常为一人自弹三弦并击打大锣、小锣、铜镲和脚踏梆子、蚂蚱板子自行伴奏演出。 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洛南静板书多为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演出多在求神、祈雨、婚庆、丧葬、寿诞、过满月等祭礼和助兴场合。1976年以来,出现了高台表演。 

洛南静板书传统节目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公案传奇、忠臣孝子、男情女爱等等,篇幅有长有短,深受群众喜爱。但20世纪末期以来,艺人锐减,演出萎缩,生存濒危,急需保护。 

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民间盛行,属陕西省洛南地区土生土长的汉族民间曲种。过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多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说唱以求神、谢土地和为农户红白喜事助兴取乐为主,其书目以传统内容为主,主要是以说唱七字句韵文的传统书目为主,一人可操六种乐器,融弹、敲、打、说、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其唱腔清晰,文文雅雅,故称“静板”。有人评价它,“既饱含西北秦人的粗犷豪放,也不失中原风情的婉转优雅”。

5d31878d5f823.jpg洛南静板书还根据地域、口语之故,自然形成东路、西路、北路三种不同的说唱风格。东路静板书古朴、粗狂。说唱时弦乐运用上中下三个韵律,反复演奏三遍,并根据书目情节发展,时带拖腔,时不带拖腔。西路静板书,唱腔注重音韵宏亮,刚柔相济,普遍带有拖腔,尾音较长。北路静板书,唱腔力求语言轻巧,吐字清晰,注重抒情,不带拖腔。

主要价值:它有强烈的人民性,书目中人物有褒有贬,爱憎分明。它有丰富的知识性,书目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朝后代,宇宙无物,无不通过艺人的说唱,把历史典故传达给听众。极强的艺术性,书目中故事曲折,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烈,词汇丰富。很大的教化性,书目中的传说故事,宫廷斗争,邻里关系,矛盾激烈展开,巧妙化解,使听众寓教于乐,受到启迪。它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借鉴性。书目中许多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有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性,既有西北秦人的豪爽,又有中原丰富的委婉,堪称民间艺术一绝。

主要演出:《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封神榜》、《隋唐演义》、《三国志》、《杨家将》、《拉荆芭》、《小女婿》等300多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