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剪纸作品
剪纸起源
延安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古时服装剪裁和服装装饰,是陕北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仿照飞禽走兽等动植物形象和一些戏剧人物模式,创造出的一种表达美好愿望或寓意吉祥喜庆的手工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群众基础,流行在延安市和安塞、吴旗、富县、洛川、黄陵、延川、清涧等十几个县市。
民俗特色
延安剪纸在剪纸的品种和做工上都有着浓郁的陕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每一样剪纸作品上表现出的细腻手法,都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性,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各地风格也不同。如北部延安、安塞一带风格粗犷、朴实、线条粗壮有力;南部富县、洛川、黄陵一带风格工细、华丽,线细如发丝,点小如针尖;吴旗县一带风格工巧、洒脱、线条细长而锐利,且多剜空的阳刻剪法。内容上,北部多为动物家畜和飞鸟家禽,南部兼有传说典故及戏剧人物。在制作上,北部多为单色剪纸(红、黑、绿等),显得朴素大方;南部兼有用各种色纸剪贴的窗花,显得华丽优美。
在延安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安塞、子长、延川、富县、延长、洛川和甘泉等县的剪纸艺术,这些地区创作的剪纸作品,更是多次在国内进行展出并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剪纸在延安地区大多被称为窗花,在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重大节日时,人们都将其贴在窗户上,不仅具有装饰窗子的作用,还传说有辟邪的作用,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习俗。
传承与影响
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的美术工作者走出校园,深入乡村,主动学习群众的剪纸手艺,创作了一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战斗生活的新窗花,既发挥了这种民间艺术的宣传动员作用,推动了群众性新窗花创作的发展,同时也熟悉了农村生活,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全国解放后,延安剪纸艺术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在文化宣传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延安剪纸走出国门,遍访世界众多的国家。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剪纸能手李福爱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不仅受到国内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而且受到很多国际友人的青睐。
群众剪纸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