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军旅印记

有关五一剧团的记忆

日期:2023-07-14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徐少先

每当走到东大街和端履门什字西北角,总是有一种让人怀念和眷恋的冲动,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曾经坐落在这里的“五一剧院”,想起了当年“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的辉煌时期和剧团那些可敬可爱的演员叔叔阿姨们,想起孩幼时家里人经常带我来这里看戏的情景。

熟悉西安城市历史变迁的老一辈人大都知道,繁华的西安东大街,是古城的中心和商贸黄金地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个市中心地段,有陕西省军区的一块比较大的军产地块。陕西省军区“五一剧院”就驻扎在此。

原五一剧院所在地东大街端履门十字西北角

五一剧院始建于1952年,由西北军区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投资修建。剧院当时占地十余亩,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剧院门前有好几个停车位,剧院内东侧可停大货车。可容纳观众1400人,剧场两边设站位,剧院为五一剧团专用剧场。

对于五一剧团的光辉历史,我还是有所了解的。它的前身1949年6月在西安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二队,当初是为部队和解放战争服务的一支文艺轻骑兵。成立不久即随一野部队挺进西北战场,到兰州后改编为野战文工团第三队。1951年10月又调回西安,归当时的西北军区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宣传部代管和领导,1953年更名为“西北军需生产管理局政治部五一剧团”,落户西安。王志学、乔颖、刘化鹏是首任团长、副团长。随着部队体制的变化,剧团于1956年归属陕西省军区,易名“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五一剧团”。直到十多年后的1969年,五一剧团方由部队管理移交地方管理,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三团”,1982年又恢复西安五一剧团名。

我的父母亲是战争岁月参加革命的老军人,原在十九军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即调陕西省军区工作,父亲曾担任省军区政治部干部处处长,后又到西安军分区担任领导,曾一度兼任西安市委主要领导。他们对于五一剧团的来龙去脉和人事十分熟悉。父母亲和奶奶也都比较喜欢看秦腔戏,看戏时又喜欢带着我,所以自小我就和五一剧团有了交往,也认识了剧团的不少叔叔阿姨,听到过五一剧团的许多故事。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五一剧院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和演出条件当年在西安城里也是算一流的。进了剧场首先看到的是接待大厅和售票室,再往里走,就是宽敞的剧场,有近千人的座位,前三排的贵宾席配有沙发和茶几。主要是招待前来观看演出的军政高级领导干部和外宾。剧场的东西两边设有二层站票区。那会剧场演出很红火,有白天场和晚场。白天场好像比晚场的票价要便宜些。我奶奶曾带着我坐三轮车来这看过几次白天场的演出。有一次演出秦腔“血泪仇”,记得这个剧目是一个穷苦的长工被抓去当壮丁,狠心的地主老财逼的他家破人亡,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戏里的主要角色叫王仁厚,他的儿子好像叫王东财,他领着全家一起逃荒的孙女叫王桂花,孙儿叫狗娃。沿路乞讨进了陕甘宁边区。奶奶还带我来剧院看过几部秦腔古装戏,戏文我听不懂,幻灯打的字幕我也不认识,反正就是和奶奶出来图个热闹好玩。我上八一小学后,学校曾组织全校师生来这里观看秦腔现代戏《夺印》,回到学校老师还让我们就此剧情写观后感的作文,该剧是描写农村地主想腐蚀村支书的故事,也算当时的反腐剧,地主婆那句“何书记吃元宵”的台词,一直流传在我们同学的笑谈中多年。

1957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中)来五一剧团视察指导工作

我父亲调西安军分区任职后,家就住在盐店街,离五一剧团比较近,我们就常去剧团住的地方玩。当时剧团的李爱琴阿姨和我父母亲很熟悉,我们就去她家玩。

李爱琴阿姨是五一剧团的著名演员,是国家级秦腔艺术传承人,曾任五一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后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李阿姨在秦腔《周仁回府》女扮男装,扮演周仁,唱腔和做功都惟妙惟肖,被人们誉为活“周仁”。在秦腔现代样板戏“沙家浜”中演沙奶奶,在许多剧目中都扮演主角。我们经常去看她排练,觉得很有意思。


李爱琴扮演的周仁

小时候常到五一剧团跑,李爱琴阿姨说,少先,如果没事就跟着买刚叔叔学拉板胡吧,李买刚叔叔也是剧团的台柱子,是个武生名角,他在“沙家浜”中演郭建光,他的板胡拉得很好。我回家叫母亲用五元钱买了一把二胡,就跟着买刚叔学起来了,当时剧团有个从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回来的王叔叔板胡也拉得很绝,是全国四大板胡演出家之一,全军汇演时,他曾给周总理伴奏过,他说当时会演后开联欢会,大家欢迎周总理唱歌,他说周总理唱得很棒,他们民乐队给伴奏的。王叔和买刚叔家相邻,他也经常来点拨我。可惜我没有文艺细胞,板胡学了半碟子,后来参军离开了西安,当兵走后也就再也没有摸过任何乐器,直至如今。几年后我回家探亲,又去五一剧团家属院去看望李阿姨和买刚叔叔,他们俩和我叙谈了很久,告诉我,五一剧团已经移交地方文化局管理了,改名为“西安市秦腔三团”,但是剧团的同志都十分怀念在省军区管理的那个年代。李阿姨说,省军区的杨嘉瑞司令是兴平人,最爱看秦腔,也不知道他现在解放没有?我告知她,杨伯伯已经搬进兴庆干休所,杨西秦也当兵去西藏了(西秦是杨嘉瑞的儿子,我同班同学,后因他父母的问题当兵很晚,步校毕业后又分后勤部,和我一个处)。李阿姨和买刚叔对我说,我们虽然交西安市地方管了,但领导还是你爸爸,我们有什么事还是去找他(父亲当时在西安市委担任领导职务)。听了李阿姨和买刚叔的一席话,觉得他们对省军区的感情太深了。原十九军和陕西省军区的一个师,集体转业到石油部了,后去了大庆油田,当时的师领导已经是大庆油田的领导了,他们专门派人来西安邀请五一剧团去大庆油田演出秦腔,我父亲说大力支持,并亲自去车站为剧团送行。我从省军区转业后分配到陕西日报社,刚好就在五一剧团斜对面(炭市街对面),我没事就去老五一剧团转转,那时改革开放,剧院已经成了一个大型服装市场,管理市场的是原五一剧团的小生王成安叔叔,他没事就到我办公室跟我聊省军区当年的旧事,说起我的父母他更是感情深深。

时光匆匆,往事悠悠。今天,东大街完全是一派新的面貌。当年的五一剧院、华侨商店等建筑没有了,当年五一剧团的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叔叔阿姨们,也大都进入人生黄昏暮年,有的已经过世了,但是,五一剧团的历史贡献,老一辈秦腔艺术家们为继承和弘扬秦腔艺术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人们不会忘记,古老的秦腔艺术后继有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作为曾经的见证人,我写下以上这些文字,也算是对五一剧团的纪念。

(注: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