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活动
探访革命旧址 厚植家国情怀

西北大学学子重走秦岭红军路

日期:2021-06-23        作者:延安红云平台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们从4月开始七入秦岭,全程近3000公里,探访红二十五军在秦岭腹地的革命旧址。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师生们绕过红军由豫入陕翻过的险峻高山,访过战士们生活过的农舍小屋,聆听红军英勇奋战的感人故事。跟随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脚步,同学们不光碰触了历史的余韵,也坚定了前行的信念。

展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宏阔画卷,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往往是“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的红一方面军,或是“挺进湘中,回旋乌蒙山”的红二方面军,亦或是“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的红四方面军,正是这三大主力红军共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

image.png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陕路线

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目光长久地聚焦于这三支主力红军,但对长征“3+1”模式中的“1”——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却关注较少。这支队伍虽未穿雪山、过草地,但其在莽莽秦岭中的浴血奋战不但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百年党史上熠熠发光的不朽篇章。

1934年11月16日,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红二十五军从河南信阳出发踏上长征之路。在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后,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2月8日抵达豫陕边境,由铁锁关入陕,挺进秦岭,两天后在庾家河战役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庾家河战役标志着红二十五军在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和政治基础逐渐形成,同时也标志着第一次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

此后,红二十五军战葛牌、攻柞水、袭宁陕、取佛坪,逐步在葛牌和华阳等地建立根据地,连点成面,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同时,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五县边界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游击队,广泛宣传红军的政策和主张,掀起了一股参军潮,用红色火种点燃了西北地区。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为接应中共中央和主力红军而西进北上,成为第一批到达陕北的“长征先锋”,为中国革命大本营安扎在延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庾家河“春茂永”药铺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们从4月开始七入秦岭,探访红二十五军在秦岭腹地的革命旧址,全程近3000公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师生们绕过红军由豫入陕翻过的险峻高山,访过战士们生活过的农舍小屋,听过红军英勇奋战的感人故事。跟随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脚步,同学们不光碰触了历史的余韵,也坚定了前行的信念。

正是在这行进的漫漫征途中,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有了较深的心灵感触与精神归属,建立起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同学们从深层意识到,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愿拼热血卫吾华”,才换得今日“人间种遍革命花”。在这条征途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之命运同频共振,家庭情感和爱国情感合二为一。国家之大家与家庭之小家桴鼓相应、同气相求。从个人义务到群体担当,家国情怀宛如川流不息的河流,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image.png


西北大学新传学院师生在葛牌镇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不但从红军秦岭漫漫征途中汲取了精神皈依的动力,更从文化浸润的中华大地上汲取了素材,用摄影的艺术形式加以呈现。在展出作品中,从飞鸟游鱼到草木鲜果,从承阳沐雨的儿童到鹤发童颜的老人,在艺术表现层面无不纤细入微;在地域空间上,从首善之区到周秦故地,从宝岛台湾到秦岭腹地,同学们通过多视点多空间的影像思考对国家社会进行了萦怀思索。这些影像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不但具有超越民族空间的特质,更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多数作品都彰显了对价值共同体的高度认同,体现出创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艺术衔接了实然和应然,让个体生命体验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更让个体的涓涓细流与国家的滔滔江河相融,最后汇流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之长河激浪喧天、声势夺人。

(编辑 杨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