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

    —— 旬邑县
  • 信息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发布日期:2019-07-24
  • 阅读次数:387
  • 收藏:
  • 分享:

5d37fe3669136.jpg

习仲勋在陕甘边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简称“二师”,又称“关中师范”,是应陕甘宁边区当时所面临的战争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诞生的一所新型的中等师范学校。其创办于艰苦的抗战时期,校址初设旬邑县马家堡,习仲勋亲自兼任校长。在国民党军包围封锁的环境里,二师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受旧教育框框的束缚,坚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依托农村,因陋就简,因材施教,辗转陕甘,搬迁10多次,坚持办学,在数千里征途上留下了二师师生艰苦创业、不懈追求的足迹和汗水。

一、二师的创办

二师是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创办的。

1938年7月,中共中央曾在关中分区新正县看花宫设立陕北公学。当年4月,陕甘宁边区也将鲁迅师范由延长县迁至关中分区领导机关驻地马家堡。这两所学校在关中期间,习仲勋和分区领导给予很大支持。在陕北公学和鲁迅师范先后撤离关中后,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关中分区和三边分区分别成立第二、第三师范学校,并明确规定办学校宗旨是:“培养地方文教干部。”

1939年10月初,领导关中分区军民进行反摩擦斗争的习仲勋在马家堡驻地迎来刘端棻、王伯勋、安已未等人。他们一行是受边区教育厅委派,来关中筹建第二师范,并帮助指导分区开展各学校教育的。习仲勋主持召开了筹建关中师范的专门会议。会上,习仲勋说:“1938年,关中分区有鲁迅师范,又有陕北公学,对发展分区文教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个学校都走了,我们分区党政与群众是非常留恋他们的。今天要成立一个地方性的长期的师范学校,这对分区是一项重大建设。”(《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33页。)会上,习仲勋还宣布了二师筹办小组领导:由专员霍维德兼任组长,任命刘端棻为副组长,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在筹备学校的同时,结合分区冬学为二师招生69名,编为师范队和预备队,按军事建制编为一个大队。其时,国民党已从联共抗日,开始搞摩擦,一次次掀起反共浪潮。在此严峻形势下,刘端棻在习仲勋的领导下,不畏艰难,迎难向前。经过实地了解和多方研究,校址选定在马家堡西边沟畔上鲁迅师范旧址。整修窑洞,购买桌凳、灶具,置备图书,调派教员,打围墙,为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师生就能够安全转移,大家还齐心协力,在学校的窑洞前面,挖了一条通向马家堡塬上的地道。就这样,二师基本上具备了开学的条件。

1940年3月15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在马家堡校园内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关中分区党、政、军领导同志和工、青、妇各界代表莅临大会,表示祝贺。二师在反摩擦斗争中诞生了!习仲勋此时正在延安出席边区党政联席会议,但他对二师的顺利建成感到高兴和欣慰,因为在他的少年时代毕竟有一段不寻常的师范生经历。尽管他担负分区党政军主要领导重任,战事频仍,公务繁忙,但仍以极高的热忱为二师乃至全分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二、边走边办学

二师成立后,习仲勋兼任校长,刘端棻任副校长。下设教务、生活指导、事务三个处,刘耿、王伯勋、季达分别任主任。

建校初期处于战争环境,习仲勋非常关心二师的建设和发展。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巩固学校、保卫关中”的口号。巩固学校,即增强干部团结,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千方百计把学校办好;保卫关中,即学校要积极协助党政军动员群众参加反摩擦斗争。事实上,二师就是在这种反摩擦的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二师是在边走边办学中发展起来的。为此,习仲勋明确提出:一要确保安全;二要坚持办学;三要依靠群众,他特别叮嘱二师领导说:“学校要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党支部和乡政权,要和驻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学校安全的重要保证。”(《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页。)

1940年3月30日,二师师生在参加关中分区召开的反汪拥蒋大会时,因遭顽固派炮火袭击返回学校。习仲勋等分区领导在决定分区党政机关撤出马家堡的同时,也首先考虑到二师师生的安全,遂指示二师向新正县二区三甲原的索罗村转移。习仲勋对刘端棻说:“顽军虽比我们的军力大,但他们怕强大的群众,怕我们的自卫军到他们的后方去。因而,他们即便占领了马家堡,也不敢轻易深入边区。况且,他们的士兵,都是强迫拉去的贫苦百姓,怎能愿意替他们打为贫苦百姓办事的共产党呢?”(《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41页)

1940年5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关中分区的武装摩擦,二师的安全受到威胁。习仲勋对刘瑞棻说:“顽军要进攻分区,逼迫我们退到山里去。二师在三甲原不安全,可以迁到新正县去。再不行,还可以迁到南梁老家去。”他还特别说:“今天二师的任务是保障学校一百多名师生的安全,要准备接收分区被顽军侵占区小学教师,担负保存干部的任务。学校要学会在反摩擦斗争中办学。”(《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5月下旬,三甲原群众用20多头牲口托驮着图书、教育和日用品送二师到200多公里外的新正县二区傅家山。

8月下旬,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斗争取得了胜利,关中分区形势也相对平静了一些。习仲勋指示二师又搬回了离分区领导机关驻地较近的新正县后掌村。11月下旬,形势又趋紧张,习仲勋以关中分区党委常委会名义指示二师:一、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二、学校组织要简单灵便;三、学校要实行办军事化;四、学校党组织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党员要起核心作用,去巩固学生情绪。指示下达不久,顽军又进犯边区,二师遂从原上的后掌村迅速转移到东山沟的马栏川悟空洞。翌年10月,鉴于分区党政军机关要迁往马栏,习仲勋建议二师搬迁到马兰镇以西八里地的黑牛窝。至1943年初,又与关中警备区司令部调换,移址马兰镇。

二师诞生于国民党顽固派向边区发动武装进攻炮火之中,自成立到1942年12月,短短时间内就经历了七次建校,六次搬迁。如何适应特殊的历史环境,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一新的校风,保证吃饭、住宿和教学不间断进行,成为习仲勋和其他校领导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他们提出“白手起家,艰苦办学”的方针。每迁徒到一地,师生自己动手,打窑洞,建校园,解决衣、食、住、教问题。1941年10月,学校迁至黑牛窝后,即开展了“十月劳动建校节”活动,一个月内就打成窑洞8孔,整修旧窑洞12孔,基本满足了住宿、教学、办公及生产生活需要。有时在搬迁的过程中,走到哪就在那里教学。没有教师就利用牛窑或露天上课;没有教材,教师自己编写;为了节省灯油、纸张,还采取晚上上音乐课,改写书面试卷为课堂问答、沙盘练字、演算等,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坚持教学工作,并逐步建立了符合实际和自己特点的教学秩序。到1942年底共招收学生5个队,举办了小学教师集训会、冬学教师训练班各一次。

习仲勋曾回忆和评价说:“二师有不少时间游居在山村群众的土窑洞里,有时在旷野、林间以至行军途中坚持教育和上课。当时学校流行这么几句顺口溜:‘庙宇是学校,大地是课堂,借日月星光,读大块文章。’没教材,老师自编自选;没有黑板,借用群众的门板;没有粉笔,用黏土块制作土粉笔;没有纸,利用桦树皮和旧书报;没桌凳,坐的是砖头石块,膝盖当课桌。自己打柴烧木炭,开荒种粮种菜,采野菜,纺棉线,白天上课,晚上放哨,还搞军事训练和演习。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始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特定历史年代里,二师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人才,分布在党、政、军和财、建、教、新闻、文艺、出版、医疗以及工、青、妇等各个方面、各条战线。”(《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三、尊师亲民关心学生

民主办学是二师的传统。诸如学校领导倾听来自师生的呼声和建议,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倡导学员给教员提意见和批评,等等。但讲民主,不能忘尊师。俗话讲“恶语伤人恨不消”,在任何教育实践中,若不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就可能打乱教学秩序。这就是说,必须避免极端民主化。

1940年9月下旬,二师在后掌村召开了一次师生员工民主大会,习仲勋自始至终参加会议。会议既热烈又激烈,有讨论也有争论,总的来说,效果是好的,这增进了领导与教工、教工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也首创了集思广益的民主办法。当然,大会也有缺点。比如,有人认为“讽刺”话语应该用,有的则认为不应该用,这引发了很久的争执;还有,有的学生对一些老师的缺点,在会上展开了面对面的批评。学校领导也认为,这次大会,首创了集思广益的民主方法,是二师创建以来所没有过的,他充分发扬了民主,增强了团结,总结了经验,改进了工作,使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学会了如何在学校发扬民主,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但习仲勋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会后,他告诫刘端棻说:“这样的民主大会以后要特别慎重。在全校大会上学生面对面批评教师,这不见得妥当。”(《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55页。)此后,类似问题及时得到纠正。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的军事和经济封锁,给边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国民党当局宣布,任何商人不得出售商品给八路军,违者以资敌论处。为了战胜严重的物质困难,保障经费供给,坚持抗战到底,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关中分区各机关、部队、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向荒山开战。二师的任务是:开荒150亩,种菜60亩,种柳树150棵。刘端棻要积极完成,可是没工具。习仲勋知道后,教他“寻根”,找老百姓“解难”。习仲勋说:“我有个好办法,就是找老百姓。学校与群众搞变工呀!学校派学生帮助群众锄麦,群众用牛给学校揭地开荒,这不是两方都乐于干的事吗!”(《回首延安——边区教育生活十二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42页。)

刘端棻得了这一指教,高兴地去找老百姓,同群众商议好:一头牛揭一天荒地为一个半工,等于5个学生锄一天麦(5个锄麦工)。结果双方都很满意。群众的麦地锄完了,学校150亩开荒任务也完成了。

学校师生与百姓心连心。此后,每遇夏收、秋收,为防止山洪推走熟了的庄家,学校总帮助老百姓“龙口夺食”,给附近村子的老乡收麦、收秋。还规定纪律:只帮收割,不准在老乡家吃饭,因为这会增加乡亲们的负担。

1941年春节前后,学校在悟空洞时,伤寒病在学校流行,无医无药医治,全靠卧床休息,使肌体产生抗力,战胜病魔。刘端棻也患了伤寒病,卧床不起,高烧不退。当时,主要是土法治疗和精心护理兼顾。其次是控制伙食,每天数顿面糊,不许吃干硬食物,防止肠子溃烂,并多喝开水,多休息,多晒太阳。再次是乐观主义,从精神上战胜疾病。刘端棻虽是一校之长,也只能给他吃点面糊汤。当时蔬菜更加困难,每顿不是白菜,就是萝卜,而且量很少。习仲勋得知情况后,立即请来雷家庄老中医张质平到学校为师生治病,他还把自己保存的两支针剂送到学校,用于危重病号。在张质平精心治疗下,病员们恢复了健康。

四、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习仲勋兼任二师校长两年多,以很大精力进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1941年6月下旬,德国法西斯统治集团向社会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二师师生对这一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认识不一,议论纷纷。6月27日,习仲勋带《关中报》主编胡炎骑马赶到悟空洞,在校门前沟口的大树下为师生们作专场时事报告。他概述了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式,论述了苏德战争性质与前景。他以浓重的关中口音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多年来,战火越烧越旺,战争越大越升级。这次希特勒倾巢出动,入侵苏联,标志着战争规模的空前扩大,战争的性质也起了根本性变化。在此之前,除了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外,主要是德、意、日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此后,即转变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被侵略奴役的苏联人民和各国人民反抗侵略奴役的民族保卫与民族解放战争。战争,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性质的战争。德国入侵苏联与日本侵略中国都是非正义的战争,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正义战争是人民直接参加的战争,必将取得胜利;非正义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战争,必将遭到本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当前的任务是要动员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各国人民,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一战线,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习仲勋的报告澄清了二师师生一些模糊认识,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和前途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习仲勋还注意和教师、学生交朋友,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原二师学生张西民曾回忆起习仲勋58年前对自己的一次深刻的教诲:“1940年,彬县一位叫何治中的学生对我说,彬县师范条件好,第二师范师资好。二师流动性大,还要打柴、帮灶,吃黄米多,条件的确艰苦,当时我的思想上有些动摇,想到彬县师范上学。我的想法被指导员石大康知道了,他又报告了刘端棻副校长。那时习仲勋同志每周要来一次二师,给学生做时事报告,讲抗日局势,鼓励学生不要怕艰苦,刻苦学习。一次他来学校后,让人找我。我心里嘀咕,这么大的官找一个学生干啥?我去了以后,刘端棻老师介绍说,这就是要去彬县师范的张西民。仲勋同志亲切地拉起我的手,笑着说,你这个‘小反动分子’,怎么想离开这里?他还问了我父亲的名字和家中情况,又拉家常似地启发说,我们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红军长征多艰苦,又牺牲了那么多人,他们为了什么?再说,现在不光学生苦,老师也苦,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群众都很苦,但一定会苦去甘来。以后他又连续叫了我七八次,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最后一次,他问我,你这个‘小反动分子’转变过来了没有?我说,转过来了。他才满意地笑了。”(《习仲勋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页。)

1942年3月,刘端棻奉调延安到陕甘宁边区师范(延安师范)工作,刘对二师怀有感情,留恋不舍。习仲勋也对这位创建二师付出心血并在师生中享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颇为感激。他诚恳地对刘说:我们在艰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已建立了浓厚的友谊,因而不愿分离。但是我们都是革命队伍中一员,要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的调动。要做好交代工作,主要是工作交代,要总结二师的工作,并把总结交代给学校新的领导人。3月17日和24日,习仲勋带分区宣传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二师召开的校务扩大会议,在刘端棻总结二师工作后,习仲勋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二师两年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确认了将1942年定为“二师建设年”的工作设想和正在实施的六项任务,即:精简机构和行政人员,增产节约勤俭办校;贯彻《师范学校规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常规制度,开展工作研究;减少学生繁多的劳动负担;加强学校的环保卫生;添置校产,改善物质条件。这一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建设年”的六项任务基本得以实现。

是年夏,二师一班29名学生学成毕业,学校为他们颁发了由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副厅长贺连城和校长习仲勋、副校长邹锦城署名的毕业证书。29名同学留校工作5名。在此之前,100多名同学因革命斗争需要提前离校,已工作在不同岗位。

1943年初,二师改名关中师范;1948年9月,更名为关中联合中学;1949年6月,与三原中学合并,存续10年多。作为二师校长,习仲勋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1990年5月,习仲勋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题词:“从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到更名为关中师范、联合中学,始终是一所既培养师资又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为革命培养了既经得起战争又经得起和平建设考验的人才。”


合作共赢的延安红云资源生态圈